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4:中國經濟向存量改革切換的關鍵之年

http://www.CRNTT.com   2013-12-13 08:29:15  


2014年是中國經濟改革35年來由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全面切換的關鍵之年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訊/2014年既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在關鍵經濟領域真正實施深層次改革的啟幕之年,也是中國經濟改革35年來由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全面切換的關鍵之年。中國經濟要在更高層級上啟動新一輪增長周期,亟須以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及配套的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行為空間受到切實保護,讓政府規制真正成為構建競爭性市場體系的切實保障。

  國家改革經濟學初步形成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里,新一屆中國執政團隊留給中國和世界的最深刻的印記是:第一次全面展示了升級版的國家改革經濟學。

  升級版的國家改革經濟學,以被有關學者稱之為“李克強經濟學”的新一屆政府改革思路為邏輯起點,經過大半年的探索和不斷汲取改革智慧,以11月份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初步標誌,在確立了總體改革思路基礎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涵蓋15個領域的16項、60條決定的具體改革措施和操作路徑。其改革範圍之廣、改革決心之大,堪稱21世紀以來各國經濟改革進程中的最大亮點。其中最具指標意義的是,中國第一次在最高層面上確立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而非基礎性作用。如果中國的市場化改革能夠緊緊圍繞這個中心環節,則中國不僅將在2020年左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且具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國家,而且以美歐日本為代表的工業化國家在最近幾年承認中國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也是非常自然的邏輯延伸。

  業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要通過內生性的增長動力釋放及參與全球頂尖層面的要素分工,來求得經濟在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可持續增長,沒有一套契合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的國家改革經濟學是不可能實現上述目標的。顯然,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改革經濟學,肯定將借鑒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中的合理“內核”以及主流經濟學最新發展成果,但絕非簡單套用,而是在深刻總結35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性改革來搭建競爭性市場體系,以此激活市場主體的營商禀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