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陶然:中國改革的順序與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3-12-18 13:19:00  


 
  總體來看,中國現在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為未來中國5-10年甚至更長時間穩定經濟增長、並維持社會、政治穩定尋求新的改革突破口。而要想保證經濟高速增長,同時又想抑制資產泡沫、控制通脹率,所要實施的改革難度非常大,而改革空間卻在日益縮小。

  雖然目前中國社會已經初步形成了“中國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體制存在多方面的矛盾,因此需要進行系統性改革”的共識,但系統性改革並不應該是一個面面俱到、全面同步推進的改革。

  改革特別要講究次序,也就是需要通過找到好的改革突破口,讓上一個改革有利於後面一系列改革的進行。如果改革的突破口選錯,反而可能導致更糟糕的結果。類似的教訓,在前蘇聯、東歐國家轉軌過程中俯首皆是,在中國1980年底後期, 政府在經濟過熱的情況下,過快推動價格雙軌制並軌的改革, 直接帶來了全面通貨膨脹,並最終延緩了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進程。

  我認為,在當前情況下,中國政府在金融和財政體制改革方面不應該無所作為,但仍需特別謹慎,防止採取過大動作,引發財政與金融困難,目前最應該果斷推動的,恰恰應該是那些難度較大的實體部門改革,包括逐步解除對壟斷性服務業和部分高端製造業的行業進入管制,逐步放鬆對城市郊區土地開發利用的管制規定,在拉動增長的同時,甚至之後,逐步創造金融與財政體制改革的條件,最後才能夠真正實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目標。

  以正確的順序進行合適的改革

  自2011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速已顯著放緩,雖然政府不斷微調政策,應該說,目前中國經濟仍然存在著經濟硬著陸的實際風險。

  政府在2008年後推動的財政和金融刺激政策使得房地產泡沫從一、二綫城市向幾乎所有城市蔓延。也使得地方政府債務從5萬億達到超過20萬億的規模。過度寬鬆的財政與信貸政策導致基礎性設施和衆多工業部門,尤其是國有企業主導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部門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和投資低回報。當出口、房地產、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乃至政府過度投資的基礎設施部門等傳統的增長引擎開始失去動力時,中國還有什麼辦法能推動經濟增長呢?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整體改革方案,盡管在細節上尚顯模糊,但卻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這個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可能對支撐中國經濟短期、中期乃至長期增長起到重大作用的兩大方面:一是解除對仍由中央國企進行壟斷的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進入管制,二是針對城鄉建設用地建立統一的市場。

  但是,要實施這些市場化改革,不僅需要很大的政治決心,更需要確保選擇正確的改革順序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但並非所有改革都可以同步推進。事實上,過早推行其中一些改革,存在著危及更廣泛改革目標的風險。

  過快推動金融自由化會帶來風險

  許多學者,包括投資界人士,主張在中國金融體系推行快速市場化改革。事實上,金融改革已開始快速推進:貸款利率已解除管制,預計存款方面相關舉措也即將實施。例如,商業銀行很快將可以在銀行間市場簽發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NCD)。資本賬戶自由化也已提上日程。上海新的自由貿易區將作為一個試點,以開放對保護性產業的投資,並對資本賬戶自由化改革措施進行試點。

  然而,決策者必須十分謹慎:過快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政策可能會對整體經濟增長帶來過大的壓力,特別是當金融改革的進展沒有伴隨以實體經濟改革同步推進的時候,就可能更加危險。由於政府在四年前出台的經濟刺激計劃,地方政府在工業園區及新城區建設上利用低息貸款大幅度投資,地方債務超過20萬億,數額之大前所未有。中央所屬的國有企業也在上一輪財政信貸刺激政策中迅速擴大了產能,在國內外購買資源、能源,甚至還有部分參與房地產市場投資,央企負債可能也已達到50萬億之巨,資產負債率高達70%。隨著能源,資源和房價的持續下行風險,許多貸款均可能在未來變為壞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