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尷尬的詩壇:為何當代中國詩歌難獲國際認可?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15:05:23  


 
04 缺少相互了解 走向世界任重道遠

  有隔膜的中西方詩人 缺少相互了解

  除了上述的極端的詩人外,中國依然有一些堅守詩歌藝術的詩人,但是他們在國際上也沒有聲音。在國際上失語,首先是因為中國詩人對西方詩歌的了解太過有限。莊因在《中國當代為什麼沒有偉大的詩人?》一文中指出了問題所在。在與很多中國頗有名氣的詩人交流的過程中,莊因發現,中國詩人對外國詩歌、詩人的了解僅限於幾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對很多名氣沒那麼大,但依然寫出了偉大詩篇的詩人及其詩作,中國詩人多不了解。

  同樣,西方人對中國的當代詩歌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西方人對屈原、李白等中國古代偉大詩人的了解程度遠大於對當代詩人的了解。德國漢學家顧彬在接受採訪時曾經指出,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詩歌有限的了解都歸功於他的翻譯。雖說此話有點誇張,但卻基本反映了中國詩歌在西方文學界的邊緣化地位。

  此外,語言也是一個巨大的障礙。顧彬也指出,西方人學外語是為了讀該國家的文學原著,而中國人學外語是為了考試,幾乎不讀原著。中國人對西方詩歌的了解僅限於翻譯,而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詩歌的了解也來自翻譯。中西之間的詩歌交流隔著一層障礙,這個障礙難以突破。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近當代以來詩歌西化的結果是學會了形式,丟掉了靈魂。中國詩人想在國際上發聲,還有待時日。

  重塑詩歌靈魂 前路漫漫求索中國當代詩歌缺乏獨創性與大格局的精神價值,顯得重形式而不重靈魂。此外,絕大多數的詩人缺乏詩德,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以迎合大眾的口味。想走向世界,在國際詩壇上發出中國的聲音就必須為當代詩歌注入靈魂,重新找回詩歌的活力與精神價值。

  要做到這點,首先應該回歸傳統,向傳統詩歌學習。任何詩歌一旦脫離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與現實觀照,就很難達到感動世界的高度。孫書文指出,現代詩歌嚴重缺乏情懷,而詩歌的發展路徑應該是人間意識、宇宙意識與悲憫的情懷三者的結合,並在這個基礎上對人的生命進行深徹的體察。這些閃現於在屈原、李白等人的詩作中,是中國傳統詩歌曾經達到的高度。

  此外,西方詩歌的哲學性、理性、普遍性、真誠性、美好性,是中國當代詩歌欠缺的。這些屬於詩歌的普適性價值,是詩歌應該達到的高度。中國詩歌要想走向國際,在詩歌的精神內涵上應多下功夫。道理雖然簡單,但真正讓詩人落到實出則極為困難。現如今,詩人已經不是一種職業,而詩歌也淪為大眾消遣的快餐文化。復興詩歌或許會成為良好的願望而無法落到實處。

  前路依然茫茫,中國詩歌走向世界任重而道遠。

  結語:中國當代詩人缺少對宇宙、世界、眾生的精神關懷。詩人跳不出小圈子,詩作華而不實,有形式而沒靈魂。或許,扎根於本民族血脈深處而寫就的,有靈魂有血肉的詩歌,才能感動這個民族,進而感動世界。

  騰訊文化觀察2013-12-06 第18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