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藝術品天價是如何 "刷" 出來的

http://www.CRNTT.com   2013-11-21 12:53:13  


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拍1.42億美元,創拍賣史紀錄。圖為拍賣現場。.
  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訊/近來藝術圈頗不平靜,一個個驚人的價格從各拍賣行傳來。先是曾梵志的作品賣出了1.8億港元,接著萬達以1.72億人民幣買了一副畢加索。正當大家以為這就是天價之時,沒想到我們還是too naive:北京時間11月13日,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作品賣出了1.42億美元(折合8.7億人民幣),創了世界拍賣史的紀錄。

  看到這,大家一定想問三個問題:憑什麼一幅畫能賣那麼多錢?這些天價交易當中有沒有什麼陰謀?如何才能制止這種瘋狂的炒作?本文試著就這三個問題做出解答。 

01 天價之作:淘寶店刷信譽的“高大上”版本

  俗話說,亂世藏金,盛世收藏。這句話未必準確,但“收藏熱”往往伴隨著經濟大勢的活躍,這基本是沒有爭議的。20世紀90年代初,東南亞掀起過一陣收藏熱。然而經濟刺激下的收藏風暴在僅僅數年後的一場經濟崩盤中即被摧毀,伴隨的是半價、三折,甚至是一折的大甩賣。收藏和經濟總是掛鈎,並處在經濟形勢的最末端,而且反應也比較遲鈍。當經濟形勢不明朗時,試問有哪個膽大人士敢用真槍實彈去購買有可能數年內貶值十分之九的藝術品?

  在國際買家看來,中國藝術品不被認可,這意味著隨時可能會被拋棄,不具有保值性、不具備抗衡國際風險的能力。國際機構進入中國在尋找新增長點,找尋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為適應國內市場而使出的無良手段和內幕交易。

  近期,藝術家曾梵志在香港以1.8億港幣的價格拍賣了一幅早期大尺寸巨作《最後的晚餐》。此事給當代藝術炒作打了一針藥效不超過兩周的興奮劑。為何不超過兩周?因為,兩周之後大家逐漸得知,這幅《最後的晚餐》原來是被其國際著名代理機構高古軒拍回,為不久後的國際大展造勢。簡單說,就是自己賣給了自己,左手倒給了右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