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鄉土文學:如何從政治先鋒到落寞無聲

http://www.CRNTT.com   2014-01-07 14:33:42  


趙樹理的鄉土小說創作基於對領袖講話精神的深刻領悟,因此他成了新中國鄉土小說的奠基人。圖為趙樹理及其作品。
 
二、鄉土小說 貫穿20世紀的中國文學

  “五四”鄉土小說的深刻 京派鄉土文學的秀美

  為20世紀中國鄉土文學奠基的是周氏兄弟。魯迅以鄉土小說為載體,通過對鄉土社會傳統弊端的批判,來宣揚新的文化理念。魯迅的《呐喊》充滿鄉土氣息。魯迅採用地域性描寫,為讀者呈現出極具地方特色的風俗畫面。而將鄉土文學倫理化的是周作人。周作人認為,鄉土文學應滿足三個特點,首先是體現地域性;其次是體現民俗中的土之力;再次是體現人類學意義上的“人”。

  在魯迅的影響下,湧現了大批“五四”鄉土小說家和優秀的作品。如,王魯彥的《菊英的出嫁》、台靜農的《吳老爹》、彭家煌的《慫恿》、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許傑的《慘霧》等。這些作家既批判了鄉土中國的落後禮俗文化,同時也通過大量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的描寫,為小說添上一筆璞真之美。不過,這些作家千篇一律地用寫實手法再現鄉土文明的創作路徑,為後世理論家所詬病。

  除了“五四”鄉土小說外,影響較大的是京派小說。這批作家堅持獨特的創作個性和美學風格,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優秀的鄉土文學作品。如,廢名的《橋》、沈從文的《邊城》、汪曾祺的《邂逅集》、凌淑華的《花之寺》、蕭乾的《夢之穀》等。京派小說家試圖通過從文化道德層面進行變革,以達到充滿愛和自由的理想狀態。在當時各種矛盾尖銳的中國,這些難免墮入空想。

  此外,中國文學界尚有以柔石、葉紫等人為代表的“革命+戀愛”式的鄉土小說寫作;以矛盾、吳組緗為代表的社會剖析派的鄉土小說寫作;以蕭紅、蕭軍為代表的東北流亡作家的鄉土小說寫作;以邱東平、彭柏山等七月派的鄉土文學寫作等。

  “山藥蛋派”與“荷花澱派” 政治化的鄉土小說寫作

  自毛澤東1942年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部分解放區作家的鄉土文學寫作就開始具有政治性,並影響了建國後的文學創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和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是兩個跨時代的鄉土小說流派。

  趙樹理曾是解放區文學“方向性”代表人物。在他的影響下,“山藥蛋派”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成熟於50到60年代,其核心作家除趙樹理外,還有馬烽、西戎、孫謙、胡正等人。趙樹理的鄉土小說創作基於對領袖講話精神的深刻領悟,因此他成了新中國鄉土小說的奠基人。他的創作思想左右了從建國到改革開放之間的三十年中國鄉土小說創作。
   
  在孫犁的影響下,“荷花澱派”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初具規模於50年代初期,活躍於50年代中期,核心作家除孫犁外,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孫犁的小說從審美取向看,與世界鄉土小說一致,對風土人情、鄉土風景的刻畫極致入微,作為一股潛流,一直有著巨大影響。如周立波等人的創作就深受孫犁影響。

  從解放區向新中國轉型的過程中,這兩派都面臨著話語體系轉型的問題。結果,這兩個流派都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趙樹理最終從文學的方向性人物淪為邊緣,而面對政治大潮,孫犁則清醒地選擇了退卻。

  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三十多年間,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的控制和擠壓越來越嚴重。早期的趙樹理、孫犁、周立波等人的創作多少還能如實反映農村的情況。到文革時期,浩然的《艶陽天》《金光大道》則成了配合國內政局發展而純粹歌功頌德的文學。政治化的敘述完全籠罩著這時期的文學作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