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鄉土文學:如何從政治先鋒到落寞無聲

http://www.CRNTT.com   2014-01-07 14:33:42  


 
  反思與尋根 後文革時期鄉土小說

  文革結束後,文壇湧現了大量旨在揭露傷痕、反思歷史的“鄉土傷痕小說”。這類小說發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描寫文革浩劫為主要內容,代表的作家和作品有:古華的《芙蓉鎮》、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何士光的《鄉場上》等。作為傷痕小說支流的早期知青小說在這個時期崛起,代表的作家和作品有:盧新華的《傷痕》、陳建功的《萱草的眼淚》、孔捷生的《在小何那邊》、葉辛的《蹉跎歲月》等。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知青小說大致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張承志、陸天明、阿城、王安憶、梁曉聲等作家,開始重新品評往昔的知青生活;二是,賈平凹、陳忠實、路遙等作家,開始反思鄉土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對中國社會問題、文學問題的疑問與追問,激發了作家尋找文學之根的動力,尋根文學進而發端。

  尋根文學的創作者多為知青,他們在文革期間經歷的山村風貌和生活方式成為重要的文學表現對象。1985年到1988年間,尋根小說創作達到高峰。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爸爸爸》、王安憶的《小鮑莊》等。這類作品既有田園牧歌式的詩情畫意,也有充滿悲劇色彩的農村生活狀態。

  在之後的文學發展軌跡上,以劉震雲、劉恒、池莉等為代表的新寫實派小說家,以及以馬原、殘雪、莫言、余華、蘇童等為代表的先鋒派小說家,大都是通過鄉土題材進行創作的。他們的作品透著濃鬱的鄉土氣息。

  到20世紀90年代之後,中國鄉土小說的創作進入多遠無序的狀態中,閻連科、劉醒龍等鄉土作家,把文化觀念與鄉土情感注入到小說中,進行了極具生命力的創造性演繹。不過,鄉土文學在新世紀之後慢慢式微。

三、大轉型時代 鄉土文學消失成必然

  鄉土文明崩潰 鄉土書寫受衝擊

  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中國,隨著社會變革的持續與深入,鄉土文學敘述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那種史詩般的敘事模式、宏達的結構和偉大的文學家,逐漸被新時期的小敘事、小結構、新流派作家所代替。雖說這一時期產生了《白鹿原》《豐乳肥臀》等重要作品,但鄉土敘述的式微則是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

   鄉土小說在新世紀慢慢轉型,逐漸變成多元無序格局。隨著商業文明、都市文明的崛起,鄉土敘述慢慢變得更加邊緣化。尤其是在商業炒作下湧向市場的消費文學,對傳統鄉土小說造成了極為致命的衝擊。鄉土文學寫作也逐漸在這些衝擊下變得碎片化,一直沒能再次形成一股強勁的文學流派。

  鄉土寫作遭到衝擊的同時是鄉土文明的逐漸崩潰。新世紀以來,中國時代的主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文明的規範已經滲透到鄉村中。田園牧歌式的的鄉土社會已經不複存在。更為重要的是,城市的價值體系侵蝕了農耕文明的價值觀念,城市的思維方式幾乎完全建構了農業文明的思維方式。

  鄉土文明的軀殼依然存在,但那份風景畫、風俗畫、風情畫已經完全變質,所謂的悲情色彩、流寓色彩、神性色彩慢慢消失,而自然色彩也在因為現代文明帶來的破壞而逐漸失色。撐起鄉土文學美學格局的所有一切都在消失中。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鄉土的體驗將變為純粹對異域自然風光的體驗,完全失去傳統鄉土的味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