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貿易第一“大國”之憂

http://www.CRNTT.com   2014-01-17 09:13:11  


 
  貿易增加值統計還原中國的貿易統計幻覺

  文章分析,1.全球大約有5萬億美元被重複計算

  一國的出口產品中,不僅包括國內增加值,也包括國外增加值。國內增加值指一國的出口產品中所包含的本國增加值,這部分增加值由本國生產出口至其他國家或者被折返回本國。UNCTAD(2013)報告顯示,全球出口中約有28%是進口國僅僅為了將其作為生產某種出口商品或服務的中間產品而進口,在2010年19萬億美元的全球出口中,約有5萬億美元重複核算,而這對於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以加工貿易和中間品貿易為主的貿易模式,這種重複計算和虛增的成分更大。

  在全球價值鏈上,美國主要以其掌握的核心技術專業化生產高附加值部分,而中國由於長期以來高技術研發能力不足,主要以其豐裕的勞動力承接產品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部分。這樣的分工決定了中國勢必進口大量中間投入品;而美國主要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和銷售,表面上大多表現為中間產品的跨境出口,事實上是國內生產在世界範圍內的布局和延續。

  2.中國製造業出口超過1/4的增加值非本國創造

  垂直專業化分工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始於上世紀90年代,以加工貿易持續快速增長為標誌,中間品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也隨之大幅上升。加入WTO的十多年來,中間品貨物貿易量的年均增速明顯高於消費品和資本品。中國的中間品貿易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用本國的廉價資源和勞動力禀賦, 生產層次較低的中間投入品再輸往國外;二是從國外進口中間投入品, 利用本國的勞動力禀賦對其進行加工和組裝, 生產成最終產品或中間品後出口到國外(即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已經成為中國融入全球生產網絡的主導模式。

  目前,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四成左右。中國在工業制成品加工組裝環節仍具有相對比較優勢,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歐盟等是最主要的終端消費市場。由於大量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由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轉移至中國內地,這些國家和地區原來對美、歐的順差也轉移至中國內地。這種轉移可以通過複進口來體現,即“貨物出口後再進口至該國”。

  通過對中國出口加工區考察發現,由於中國香港的物流和基礎設施能力先進,產品經過中國香港運輸成本低廉且節省時間。出口加工區出口產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稅,中間貨物進口用於加工,加工後也可以享受優惠稅收出口。中國是迄今世界上主要的複進口國。中國的複進口自2000年來已經增長超過12倍,複進口正成為中國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失衡的成分被嚴重誇大。

  根據我們利用投入產出模型測算,在出口部門中,含國外增加值比重較高的部門集中在製造業,其產品出口中國外增加值的平均比重為26.3%,即主要製造業部門的出口超過1/4的增加值非中國本國創造。如果以貿易增加值統計方法計算的中美貿易順差將縮水36%左右,中歐貿易順差、中印等雙邊貿易順差也將大幅下降,中日貿易逆差則進一步擴大。

  3.中國連續數年成為全球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重災區

  更為嚴峻的是,虛胖的貿易規模非但沒有給中國帶來利益分配的增長,反而加劇了中國與貿易夥伴的摩擦,而中美貿易摩擦尤為明顯。改革開放以來,除個別年份外,海關統計的中國貿易順差逐年擴大,從1995年的167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峰值的2981億美元。此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貿易順差有所回落,中國2013年貿易順差2597億美元。

  2011若以經常性賬戶順差占GDP的比重作為“失衡”程度的衡量指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2011ed),中國經常性賬戶失衡占全球失衡的份額已從2003年的6.8%,上升到2008年峰值時的24.3%,2009年為24.1%,2010年回落至19.9%,全球失衡的1/5來自中國,匯率摩擦、貿易摩擦等由此產生。截至2013年,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94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長22%,其中反傾銷58起,反補貼3起,雙反15起,保障措施18起。中國依舊是貿易摩擦重災區,在全球遭遇貿易摩擦案件最多,增幅較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