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下階段產業轉移的道路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4-01-23 09:03:59  


   
“中國式”產業轉移區域選擇:低端和高端兩條道路

  文章表示,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製造業大國。製造業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在傳統行業和一些新興行業領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國際上正常產能利用率的衡量標準是80%~85%。但目前中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70%~75%,風電和風機產能利用率不到70%,光伏利用率不到60%。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針對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製造等行業出台了《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指導意見》。現階段,中國要消化過剩產能的關鍵在於為現有龐大的生產能力找到與之相適應的需求,把相對過剩的產能引導到產業的有序升級和滿足新出現的需求上來。“走出去”是消化中國過剩產能的必然選擇,海外拓展既可走高端道路又可走低端道路。

  低端道路:通過“邊際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獲得資源、避稅和過剩產能的消化。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日本式產業國際轉移模式,對消化過剩產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現階段,我們應該選擇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低階梯的國家或地區,即把發展中國家作為中國“邊際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通過“邊際產業”向外轉移,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尋求資源合作;二是消化過剩產能;三是避開貿易壁壘。

  “自然資源尋求型”區位選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戰略資源、能源的穩定供給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遊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中國通過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合作,能夠構建外部戰略資源、能源的穩定供給體系。要把絲綢之路從線形的“商貿路”變成產業和人口集聚的“經濟帶”,必須要有現代交通和物流的基礎保障,才能吸引企業入駐,形成產業生態鏈。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承攬了公路、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隨著區域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連接本地區的能源、交通、電信等網絡已初顯輪廓。

  “勞動密集型產業”區位選擇——將“邊際產業”轉移到東南亞、非洲、南美、東歐。中國“邊際產業”主要涉及機電行業和輕工服裝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剩產能對我們是負擔,但對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則是財富。許多國家除了要我們擴大從他們國家進口外,普遍期望我們去投資興業。”現階段,我們要以“邊際生產成本”為原則,轉移那些邊際生產成本呈現惡化狀態的加工貿易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最佳區位選擇應該是在東南亞、非洲、南美、東歐等發展中國家。從距離上看,東南亞各國和中國比較接近,運輸成本較低。非洲、南美、東歐等部分國家和地區也面臨著發展經濟、資金短缺和解決國內就業的困難,而中國“邊際產業”相對起步較早、規模較大、技術較好、成本較低,選擇上述投資區位既有利於東道國問題的解決,加快其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升級;同時,也能實現中國產業的外部延伸,增強產業競爭優勢,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實現雙贏。

  “避稅型”區位選擇——將出口依賴度較高的外貿產業向那些擁有出口免稅區的國家轉移。中國紡織、服裝鞋帽、通信設備、化學工業等產業,對出口的需求依賴度高。這些產品在國內生產,出口到國外,消耗的是國內資源,污染的是國內環境,因此從資源與環境壓力的角度考慮,應該將這類企業轉移出去。目前,洪都拉斯、摩洛哥、多哥、馬達加斯加等國家擁有出口免稅區,如果中國將外貿加工產業轉移到這些國家,可以實現“雙贏”:一方面,幫助這些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另一方面,中國可利用外部資源,“借雞生蛋”。

  高端道路:通過“優勢產業”向歐美發達國家擴散,獲得技術、銷售網絡,並規避“雙反”。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美國式產業國際轉移模式,對於中國“優勢產業”在發達國家的產業布局具有很強的比較和借鑒意義。在這里,“優勢產業”不僅是產業本身,還應該包括“優勢企業”。“優勢產業”更適合選擇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高階梯的國家或地區。

  中國企業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一種逆向投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遵循由從“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順序。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並沒有遵從這一順序,從一開始就零星地開展了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實力的增強,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不斷增加。這種發展中國家企業向發達國家進行的國際化戰略型投資和創業活動,被稱為充滿機遇和風險的另一條路線,但卻是中國實現開拓海外市場、規避歐美反傾銷訴訟、獲取先進技術以及與世界經濟接軌等目的的最佳途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