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新版“大北京”在構想中

http://www.CRNTT.com   2014-01-26 11:22:59  


 
  聚焦“城鄉”和“生態”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為城鄉規劃建設轉型指明了新方向。

  據此,北京市城市規劃修訂將“建立城鄉統籌規劃實施機制”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空間管制”作為工作重點。

  具體而言,在城鄉統籌方面有兩件大事:一是劃定城鄉統籌的規劃實施單元,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規劃和管理機制;二是重點探索集體建設用地的規劃原則和實施策略,引導集體土地的合理流轉和統籌、高效、集約利用。

  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方面,有三項主要內容:一是綜合考慮水資源涵養、風沙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要素,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是通過“綠環、綠楔、河流”等綠色生態體系將平原區劃分成多個建設組團,限定城市增長邊界,制定管控措施和機制,引導城鄉建設集中緊凑發展,防止攤大餅;三是完善生態紅線內的財政轉移支付等相關政策。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兩項規劃修訂重點,均針對當前城市發展突出問題。

  北京市集體建設用地規劃近於失控、城鄉接合部矛盾突出的問題,已成規劃部門的心頭之患。北京市規劃部門有關人士此前曾指出,北京市70%的外來人口,約有將近500萬人住在城鄉接合部“攤大餅”的地方。這些地方目前還沒有被規劃真正管理起來。北京市每年通過規劃部門放出的用地約30平方公里,但每年為農村不合法占掉的土地卻達80平方公里。農村的人口才100多萬,但農村的建設用地卻跟城市的建設用地一樣多。

  因而,規劃部門擔心,如果沒有總量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一旦放開,集體建設用地規劃將面臨嚴峻挑戰。

  生態文明建設,無疑是履行首都職能的重中之重。2013年9月,國務院領導專程到北京調研,對生態治理強調的力度非常大,提出了一系列硬性指標,尤其要求重點治理北京的燃煤、機動車尾氣污染。

  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曾表示,未來在首都生態治理方面,除了行政措施外,法律和經濟措施、社會監督和公眾參與等多種措施都將跟上步伐。

  跨行政區劃協同布局

  目前已從“學術共識”逐步轉變為“社會共識”、“決策共識”的是,北京要化解自身出現的大城市病,單靠一己之力難以完成,需要著眼於京津冀一體化,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謀求跨區域合作。比如大氣污染防治,必須由京津冀協同周邊省市,共同合力,才能拿出有效措施。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京津冀如何實現協同發展?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採訪時曾建議,京津冀要實現協同發展,不但要各自做好各自的城市規劃,還應攜起手來共同做一個區域規劃。

  “區域發展不能用行政區劃來分割。北京自身規劃好自己的‘布點’,河北、天津也要明確一些點的發展定位。”董祚繼建議,統一規劃好定位後,再推動產業轉移以及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向相應的“點”分類轉移。

  在給《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的回覆中,對於實現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提出了四項構想—

  一是以交通設施為先導,促進功能、產業、人口和用地向位於交通走廊上的城鎮集中;

  二是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加強京津冀區域北部地區水資源涵養、風沙治理、防護林建設以及南部城鎮組團間重要生態廊道的保護建設;

  三是促進區域產業布局與城鎮體系的對接,共建產業功能區和區域新城,推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推動北京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地區輻射,提升京津冀區域整體公共服務水平。

  在黃艶看來,區域統籌需要規劃先行,政府的主要職責,是通過交通引導和生態規劃,促成京津冀城市群向協同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方向發展。有跡象表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訂還將面臨一些需要跨越的難題。早在2011年,北京市規劃部門就曾傳出“將於2013年重新修編城市總體規劃”,但隨後又進行了辟謠。顯然,“規劃重修”是一個敏感話題。

  據北京市政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總規修改細則仍在討論之中,“各個方向、各個層級的人以及利益相關的人,認識都不一樣,提出的修改方向也不一樣”。

  但目前已經達成的一項共識是,2014年將是北京城市規劃修編的轉折之年。新一輪的總規修編更重要的是面向政策、體現公眾的真實需求。不但要聽取市直屬部門、區縣、鄉鎮的意見,還要讓社會公眾有機會參與,“因此,時間實際上已非常緊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