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新版“大北京”在構想中

http://www.CRNTT.com   2014-01-26 11:22:59  


 
  過去,北京的新城規劃難言理想,無論通州還是亦莊,都未達到緩解中心城區壓力的初衷。“比方說通州,當時希望它能帶動燕郊、三河,而不是說成為跳板,通過它跑到北京來。”清華大學教授吳唯佳說。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認為,新機場建設給三地都帶來了機會。“北京很多產業需要外遷,原來都不願去河北。但如果畿輔新區建立,管理機制、稅收分配都可以協商解決,政策與交通跟上,那就不一樣。”

  在連看來,新機場有功能、有空間,所以會有產業和人口。新區也不只有航空,還可以有鐵路、航運,“高鐵可以輻射到保定、石家莊和天津,而唐山、曹妃甸是天然良港”。

  河北省住建廳廳長朱正舉也贊同把北京新機場跑道作為環首都地區新的增長點進行培育,加上曹妃甸新城、黃驊新城等,圍繞北京建立若干個河北中等城市。

  朱特別提及河北的土地優勢。“環首都的14縣(市)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鄰近北京的區位優勢明顯,能夠承擔首都職能疏解的發展空間和基礎條件,建議將其納入拓展區。”

  劉武君認為,畿輔新區不僅會成為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樞紐城區,還會促進區域聯合開發體制的產生,促成一個新的區域發展時代的到來。

  相形之下,北京市官方人士的看法比較低調,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艶表示,各方不要對新機場期待過高,順義的首都機場目前有超過8000萬人次的流量,“都30年了,順義也沒有太起來,這是一個特別長遠的事。(新機場)這個區域,其實能幹的可能就是一點:交通走廊。”

  多中心發展需加速

  文/李國平

  北京還應該做好到2030年承載3000萬左右人口的思想和物質準備。全力打造多中心的空間結構,已是勢所必然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首都和人口超過2000萬的特大城市,今天的北京面臨諸多“大城市病”,承受著比以往更加艱巨的挑戰。

  北京的“大城市病”,一方面來自於人口的快速增長與水、土地、環境資源以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經濟活動和人口分布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區的產物。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區的人口密度超過了23000人/平方公里,與生態涵養發展區的人口密度相差百倍。

  優化城市職能,促進轉型升級與高端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已經成為中國服務業發展程度和專業化程度均在前列的特大城市,但和發達國家同類特大城市相比,其低端服務業還占很大比重,服務業的高端化將是北京市城市經濟發展的方向。

  優化城市功能必須協調好中心城區與市域的關係。中心城區需要嚴格控制新增人口和經濟活動,並漸次將部分城市經濟功能向中心城區之外的周邊地區轉移。城市經濟功能從中心城區向外轉移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由於各類服務業所能夠支付的級差地租大小不同,一些占地多、附加值低的傳統服務業將喪失在城市中心區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競爭力。因此,有序促進中心城區這些傳統服務業向周邊地區轉移,不僅有利於緩解中心城區的過密,也有利於提升城市土地利用價值和綜合效益。

  北京市郊區將成為承載人口和經濟活動的主要區域。協調中心城區與市域的關係,要根據中心城區以及周邊區縣的要素禀賦,構建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中心城區主要承載政治、科教文化、國際交往以及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功能,而一般經濟服務職能和城市公共服務職能需要促進在城市郊區的集聚發展。

  優化北京城市功能,還必須以京津冀晉蒙為基本的空間載體,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來統籌考量。隨著北京城市職能的不斷升級以及由此帶來的功能擴散和轉移,北京的周邊地區已經不同程度上承接了部分城市功能,如河北燕郊的居住功能。北京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而建設世界城市離不開京津冀晉蒙地區的發展支撐。北京新一輪的城市功能優化,需要在京津冀晉蒙地區尋求合理的功能布局,促進和帶動京津冀晉蒙地區的整體發展和結構升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