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何中國商人不招美國待見?

http://www.CRNTT.com   2014-01-27 11:17:35  


 
  美國媒體對陳光標羅列的“罪狀”是,冒險有餘而務實不足,崇尚內鬥、缺乏誠信。因為,在他們看來,陳光標所以發出收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的聲音,並不是真的想收購《紐約時報》,也不是有能力收購這家媒體,而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承攬舊金山大橋拆除業務的目的。

  顯然,這一分析是完全符合陳光標的個性的,也是完全符合陳光標的一貫作派的。因為,在國內,陳光標一旦要實施某項行動,就會大肆造勢,把熱造得令社會公眾雲里霧里。如堆放16噸人民幣為第三次經濟普查造勢。到底是真的重視第三次經濟普查,還是另有目的,可能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難得一次,當然能賺足眼球。如果經常這樣做,就會給人以不務實的感覺了。不僅如此,陳光標每拿一個項目,也都會與其他人拼得你死我活。甚至因為種種原因,作出的承諾難以兌現。

  而對馬雲來說,近年來中國公眾對他的印象,就是敢闖敢試敢於打破常規。至於問題和不足,則沒有幾個人去了解和分析。所以,當美國媒體給馬雲列出特權心理和由此引發的對法律的不尊重等“罪狀”時,沒有幾個人是能夠接受和理解的。

  關鍵在於,美國媒體不僅列舉了馬雲的“罪狀”,還說出了這樣下結論的理由。具體地,就是馬雲曾經繞開董事會擅自將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剝離,以至於遭到其他董事的強烈不滿。而他的淘寶網,也是假貨和水貨等泛濫。但是,馬雲卻一直非常高調地經營著他的阿里巴巴,且名氣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日子越過越好。自然,美國媒體也就會不自覺地將其與中國存在的特權現象聯繫在一起。如果真的能夠不經董事會批准就將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剝離,就不僅僅是特權思想作怪,也是目無法紀的表現了。

  也正是因為列舉了陳光標和馬雲兩個頗典型意義的例子。因此,美國媒體最終將中國商人定格為浮華、厚黑和嚴重的投機心理,是不講信譽的標本。

  也許,對中國商人來說,受到美國媒體如此的批評和指責,一定會感到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會深懷不滿,認為是美國媒體欲加之罪。因為,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做到所有商人都一樣的有素質、有涵養、有很高的商業道德。在美國,每年不也是有很多不良商人受到處罰嗎?

  但是,不滿歸不滿,不舒服歸不舒服,中國的商人,在商業素質、商業修養、商業道德方面,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商人相比,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不然,假冒偽劣商品就不會泛濫,食品安全問題就不會那麼嚴重。而商人在經營過程中的偷稅漏稅、偷排漏排、損害他人利益等方面的行為,也是很多很多。

  至於象陳光標這樣的“慈善家”來說,以如此高調的方式進行慈善事業,是否也有點太張揚了,太脫離公眾心理承受能力了,也值得研究。而如果將這樣的伎倆用到美國支爭取業務,自然會讓中國商人蒙羞。至少,會讓中國人一貫勤勞、樸實、踏實的良好形象受到影響。

  而馬雲作為一名頗具正能量的企業家,出現這樣的問題,也有點令人失望。畢竟,中國正在朝著法制社會轉型,如果象馬雲這樣的知名企業家都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則辦事,而時不時地透露出特權、不尊重法律等行為,是很難讓人接受的,也是會受到外界質疑和批評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