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絲路,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2-24 09:37:56  


 
  第二,新絲綢之路上中亞其他國家的發展,同樣需要陸權金融的支持。單純的“金元外交”在中亞是行不通的,因為資本是逐利的,通過自上而下的資金注入,並不能解決西部地區發展的持續力問題。

  發展經濟學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培育草根金融機構,並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問題,才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現代化的最佳路徑。在調研中發現,越是金融服務不足的地區,民間金融越是發達,而那些小貸公司、投資公司、典當公司的草根老板,自有一套應對風險和收益的經營之道,這是那些位居廟堂之上的監管者難以睥睨的。

  在西部的中心城市,存在著金融業態的“三元服務結構”,即國有商業銀行、區域商業銀行和草根金融機構並存的局面。相對於中亞地區更加不開放的經濟結構,國家到底是應該支持、補貼哪一種金融機構走出去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草根的、民間的、也是最能適應西部內陸經濟特點的金融機構去中亞,提供區域的貿易融資服務和人民幣跨境服務。

  官方區域金融可以做的是要盡快建立西部地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跨區域的股權交易市場,幫助西部企業實現股份制改造,實現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蛻變,成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一個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經濟細胞。中央政府對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轉移支付,應該更多地傾斜於那些勇於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小微企業,也包括那些到中國西部掛牌交易的中亞企業。試想,如果我們中國能建設歐亞大陸的陸權金融中心,成為中亞各國企業掛牌融資的最佳選擇,又何愁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沒有活力呢?

  第三,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是人民幣真正國際化的難得機遇。中國經濟轉型的本質,就是要把那些低附加值的、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工廠,升級為高附加值的產業經濟結構。面向大海開放的路徑依賴,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基本邏輯是中國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進而人民幣國際化的貿易需求,也是建立在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基礎上。但是,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缺少現代金融機構服務體系的人民幣,必然出現貶值的壓力,國際化進程很有可能戛然而止。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給了人民幣國際化突圍的一條新路徑。遵循對內開放的陸權金融原則,新絲綢之路是中國第一次在跨境區域戰略層面,主導建設市場化的、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其增長動力是內生的。更重要的是,隨著對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貿易一體化整合,以“走廊”和“軸心”為分布特色的區域貿易中心,會帶動區域內各級城市進入現代城鎮化階段。陸權金融中心的流動性溢價,得益於這種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土地資產升值,進而帶動區域整體的財富效應。

  對人民幣而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對金融一體化的跨境貨幣交易需求,也必然是內生的。作為擁有3.8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人民幣的含金量毋庸置疑,而其真正需要的,恰恰是這種深植於實體經濟自發形成的金融需求。這也驗證了“金融必須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規律——反過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代化進程,也給了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底氣。展望未來,人民幣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財富分配的最重要手段,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必然是人民幣最重要的戰略籌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