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絲路,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2-24 09:37:56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三類中國商品清單

  文章表示,西部地區多個省份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未來幾年的發展契機,卻往往在制定戰略規劃中找不到切實的“抓手”和經濟新要素。另一方面,中央層面的研究機構已經發現、並開始提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中,西部省份“各自為戰、產業投資重複”的風險苗頭。如何避免本輪西部經濟升級重蹈以往轉型失敗的覆轍?如何讓“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真正成為內陸開放的大格局?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任何具有戰略性的改革方案,既需要“不走尋常路”的跳躍式思維,也需要腳踏實地從國情出發,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也不例外。歐亞大陸的經濟融合,根本上是中國和沿線國家商品的交換,是經濟學上比較優勢的互補發展過程。因此,我們首先要問自己的是,中國有什麼特色的商品要輸出?什麼才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流中的“中國製造”品牌呢?順著這個思路,有三個層次的中國商品清單應該涵蓋。

  第一,我們出口歐美的“中國製造”商品清單。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製造業產能雄踞世界之巔,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早已占領了歐美各大超市,這些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商品清單的必然之選。隨著高鐵技術的日漸成熟,西部各省都很重視歐亞大陸橋的基礎設施投資規劃,重視人流、物流體系的設計,無疑是內陸經濟走廊建設的正確方向。

  第二,對中亞地區的“中國服務”商品清單。在以東南沿海為主的國際貿易清單上,中國是一個從歐美發達地區進口服務業商品的國家,這也是我們上海自貿區開放“負面清單”中,爭論最多的領域。在面向歐亞大陸內部的開放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中國服務”的出口潛力巨大——無論是中醫特色的醫療服務的輸出,還是更加現代化、更加包容的文化教育服務,都必然受到中亞國家歡迎。

  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和文化輸出,是更高層次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使命,也是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的新要素。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和諧共生的人文主義關懷”是中國最佳外交名片,也是中國向西擴展中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衝突中的最佳價值觀內涵。

  第三,對歐亞大陸的“中國貨幣”服務。現代金融一旦擺脫了金本位的束縛,貨幣的意義就不再是簡單的等價交換物,而是一種國家信用為背景的商品服務。正如中國推進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業的思路要遵循“陸權國家”的和諧共生思維,金融業的內陸開放也要遵循“陸權金融”的理論體系,結合內陸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金融服務。

  當前中國西部的金融業態是一種“三元結構”,即“按照西方現代金融理論構建的商業銀行體系、本土錢莊特色的農村信用社體系和近幾年蓬勃發展的民間金融體系”三者並存的結構。其特色是服務對象被人為劃分,國有企業得到金融資源傾斜,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明顯不足。由此演化出民間融資的利率市場化體系缺少陽光化的監管。這種看似無序的市場化金融業態,經營者既沒上過名校MBA,更不懂次貸危機的衍生品公式,往往被國內眾多金融“海歸”所不齒。但陸權金融對中亞開放,助力歐亞大陸的人民幣國際化,恰恰就應依靠這些草根銀行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