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烏克蘭何以陷入分裂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4-03-03 10:32:07  


去年11月23日,烏克蘭民衆紀念大饑荒事件
 
  列寧之後的斯大林,則以駭人聽聞的“人禍”重創烏克蘭。斯大林為了征糧實行的“集體化”造成了據說餓死800萬人以上的大饑荒。烏克蘭作為蘇聯糧食征購的主要地區首當其衝,富饒的平原上餓殍盈野,人口減少十分之一。後來的史家稱:“烏克蘭農民身負兩重災難:作為農民和作為烏克蘭人。”在黨內鬥爭中,“烏克蘭民族主義”也常常成為大規模整肅的口實。烏克蘭歷任的黨政一把手,從斯大林時代的埃何、波斯蒂舍夫直到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謝列斯特,常常不得善終。

  而一個讓人無奈的現象是,赫魯曉夫送給烏克蘭人的大禮,烏克蘭人不會感謝“統治民族”俄羅斯;可列寧和斯大林給烏克蘭造成的創傷,烏克蘭人卻也會記在“統治民族”俄羅斯身上。

當老百姓日子不好過時,歷史記憶就會助漲民族主義

  蘇聯解體後,獨立的烏克蘭政治經濟一團糟

  蘇聯解體後,以俄羅斯族為主的克里米亞就與以烏克蘭族為主的西烏克蘭地區成為一個國家。這在當時本來也沒什麼大問題,因為無論是克里米亞人、還是西烏克蘭人,都厭倦了蘇聯體制,急切希望獨立出去、甩開包袱好好發展,追上西歐,成為“另一個芬蘭”。

  然而事與願違,獨立後的烏克蘭政治經濟都搞得一團糟。1994年,烏克蘭GDP滑坡幅度高達24%,1995年、1996年下降幅度也達到12%、10%。直到2000年,烏克蘭經濟才止跌回升。烏克蘭沒有成為“另一個芬蘭”,卻比獨立前的經濟狀況還要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