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貿易順差的根源及其平衡方法

http://www.CRNTT.com   2014-03-05 08:20:58  


 
  第一,中國的貿易順差首先是由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所決定的。中國至今仍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都相對較低,這就使得中國的內需相對於產出存在較大的缺口,從而需要通過出口來加以平衡。第二,中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勞動力供給相對充足,從而壓制了工資的增長,致使內需相對不足。第三,如果說以上兩點迫使中國必須通過發展出口貿易來平衡不斷增加的產出,那麼中國在國際分工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決定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一定會成為一個存在持續貿易順差的國家,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出口國,由於製造業存在最小盈利規模,所以產量必須足夠大,否則就會因為固定資產攤薄過高而不能實現規模經濟,當生產商為了實現規模經濟而擴大產能時,面對國內有限的需求,就需要通過出口來突破需求約束。從IMF等國際機構提供的統計數據來看,世界主要制成品生產國幾乎都是貿易順差國家,比如德國、日本、中國,以及東亞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

  難以用資本項逆差平衡經常項順差

  文章指出,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是由結構性因素造成的。按照經濟學原理,對於結構性問題是不可能通過價格調整來解決的,因此,當中國的貿易順差是由結構性因素造成的時候,想要通過匯率升值的方法來加以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方面,德國和日本為我們提供了截然相反的案例。面對經常項順差帶來的本幣升值壓力,德國採取了極為正確的應對措施:對外,德國通過歐元區的創建成功實現了名義匯率的貶值,197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馬克對美元一路升值,馬克對美元的匯價曾經達到過0.35馬克兌換1美元的最高記錄,直到發生了1989年東西德合併,馬克對美元的匯價才有所回調,但仍然處在0.65至0.7馬克兌換1美元的高位,2001年歐元正式啓用,從而為馬克貶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因為根據歐元區平價,馬克兌換歐元的比價是1.955馬克兌換1歐元,而當時確定的歐元對美金的匯價則為1歐元兌換0.84美元,把馬克兌換歐元、再用歐元兌換美元的折價一算,歐元的誕生讓馬克對美元的匯率貶值了2/3左右;對內,德國又在歐元正式流通後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了結構性改革,大幅下調了每小時最低工資標准,從而在貨幣貶值的基礎上又成功實施了實際匯率的貶值,從而使得德國製造強勢不衰。至於德國由貿易順差積累起來的外匯儲備,則通過歐元區內的貿易貸款和債券投資得以對衝。

  反觀日本,其應對貿易經常項順差的方法幾乎完全錯誤。與德國不同,日本在貿易經常項順差持續擴大的情況下,選擇名義匯率升值,試圖以價格調整來平衡貿易順差。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前的金本位時代,日元兌換美元的價格為360日元比1美元,但是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世界實現浮動匯率起,日元對美元不斷升值,1985年時已經上升到了230日元比1美元的水平,在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迫於美國的壓力,日元走上了加速升值的道路,直到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時,日元對美元的比價到達了80多日元比1美元的水平。隨著日元兌美元不斷升值,日本的企業開始不斷撤離本土,從而導致了日本經濟的空洞化和泡沫化,最後,日本的貿易順差並沒有因為貨幣升值而得到平衡,卻爆發了讓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的泡沫破滅的危機。

  借鑒國際經驗,在貿易差額因為結構性原因而無法消除的情況下,一國想要平衡國際收支、防止外匯儲備過多、匯率升值對出口和經濟增長產生的負面影響,大致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法:第一,是資本項的調整;第二,是經常項的調整(但就是不能採用本幣匯率升值的做法)。對此,可以具體分析如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