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什麼中國讀者如此熱愛俄羅斯文學

http://www.CRNTT.com   2014-03-11 16:15:06  


 
  李英男:俄羅斯文學真正進入讀者視野是“五四”後的新文化運動,革命青年熱心尋找救國真理,了解國外情況,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受到俄羅斯革命的影響,目光轉向俄國,也轉向俄國文學。那時有很多文章歌頌和高度評價俄羅斯文學,都是名作家,比如魯迅、郭沫若、巴金、茅盾,他們都親自參與翻譯俄羅斯文學,是核心力量。

  羊城晚報:最初翻譯的都有哪些作品?

  李英男:首先翻譯的當然都是經典,從普希金開始,然後是托爾斯泰、契呵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三十年代以後,比較多翻譯蘇聯文學,比如高爾基、肖洛霍夫、馬耶可夫斯基,等等。當時上海翻譯出版得比較多,延安也有人從事翻譯出版工作,還有一部分共產黨員在莫斯科翻譯了文學作品,回傳到中國。

  羊城晚報:建國以後,熱愛俄羅斯文學的人更多了。

  李英男:五十年代是翻譯俄羅斯文學的高潮,當時有國家政策依靠,號召學蘇聯,流行的口號是“蘇聯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現在聽起來有點可怕。五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沒有一個是沒看過俄羅斯文學作品的。那時的政治色彩比二三十年代更濃。當時以翻譯四五十年代蘇聯文學的作品為主,但這些作品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有些比較簡單化,或者是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框框寫出來,現在看來文學價值並不高,但當時都譯過來了。比如像巴巴耶夫斯基的《金星英雄》,現在看來完全是宣傳性、政治口吻式的小說,但當時拿了斯大林獎。

  在一般讀者當中,比較受歡迎的比如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與舒拉》、《古麗雅的道路》,前一本在三十年代是為青年一代寫的,後兩本在蘇聯當時屬於兒童讀物,寫得比較淺顯通俗,思想內容是好的,但從文學水平來看,價值並不特別高,在俄羅斯現已被淡忘,但在我們這裡是家喻戶曉的蘇聯文學代表作。

  羊城晚報:五十年代的蘇聯文學熱潮持續影響到什麼時候?

  李英男:中蘇關係在六十年代交惡,俄羅斯文學的命運也和國家政治關係緊密聯繫在一起,所以六十年代翻譯的作品很少。但俄羅斯文學的影響遠遠超過國家關係範疇,五十年代中國讀者對俄羅斯文學的熱愛,並不完全是國家推動的,而是發自內心,有自己的需求。

  “文革”時期,蘇俄文學作家也都被批判了,作品屬於被禁之內。“文革”結束,又掀起一輪翻譯、閱讀俄羅斯文學的熱潮。八十年代還有四種專刊發表俄羅斯文學的譯作,很多學過俄語或從事俄語教學的老師都在翻譯作品。那時蘇聯也比以前更開放了,意識形態淡化,五十年代我們沒有翻譯過來的庫普林、安德烈夫、還有普拉東諾夫、巴別爾等這些作家的作品也都翻譯出來了。蘇聯當時還有很多禁區,有些作品在蘇聯還沒發表,我們這已經出版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