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梁濤 許章潤 秋風:儒家復興與中國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3-27 08:00:14  


 
許章潤:重提“到樞紐時代”非易事

  第一個向度是回到“希臘、羅馬”和“希伯來”,將西洋古典樞紐時代的文明樞機,多所研探,一窺究竟。其為現代西洋文明之根,既是人類文化中的瑰寶,又是其“船堅炮利”的思想和價值遠源,對此當然不能懵然無知。當然,對於古典樞紐時代的印度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等其他文明,同樣不可忽視。第二個向度是回到先秦,回到秦漢,在重溫中國文明最具活力、最充盈著生命勁道的時代脈絡中,體認和發見這個文明的血脈。畢竟,兩千年來,滋養著我們民族和文明的就是這一叫做“先秦”的時代。可能,近百年來尤其如此。雖然百年之期,反傳統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但是儒家和先秦諸子,其意其義,如影隨形,從來不曾退場;“明道救世”的士大夫情懷轉換為救亡圖存的時代精神,支撐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救國建國運動。第三個向度是近代樞紐文明,主要是現代早期以還、源自地中海文明而延展至大西洋文明的一攬子內容,特別是它的法政結構。當今之世,總體而言,依然是大西洋兩岸聯手統治世界的時代。它不合理,但有原因,為什麼?要求我們去追問其富強之道,要求我們去深究其文明之道,由此而探索現代世界和現代秩序的構成原理,特別是所謂的“雙元革命”的機理和實效。進而,展開儒學和西洋文明的對話,過去不可免,今日尤必需。這是第三點。

  第四,此刻的中國,終於到了一個大轉型的收束時段,也就是到了中國現代文明“開花結果”的時候了。中國這一波轉型,可以預言,在一、兩代人的時間里,必將完成。換言之,這樣一波現代樞紐文明,以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文明的復興作為最後的高潮。大戲即將開場。漢語思想現在所面臨的任務是文化集成,概予大轉型以體系化解釋。通常,體系性思想和體系化思維是人類思想的大時代的必然產物,大時代必然產生大思想大理論,轉過來,大思想大理論是大時代的精神結構和德性源泉。凡此體系性解釋和整體性觀照,不僅在為俗世人生提供當下路標,而且在於昭示來程、揭示去路。因此,超逾一個半世紀的轉型,數萬萬人的生聚教訓,所需總結和汲取的,必定不限此世此境,而有為普世人類生存智慧所分享所沾溉者,就看漢語思想是否上心、有無勁道了,就看漢語學人是否用功、有無功力了。

  第五,職是之故,我們此刻追究中華文明道統,其實是在為此文化集成預做準備。涓滴學思,終亦必匯成浩浩精神大河,胡可自棄。由此牽涉到我現在希望闡明的一點,就是“中華文明究竟有沒有超越性”。諸位,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再到馬克斯·韋伯,下迄後來的一些漢學家,異口同聲,都說中華文明是一種世俗的文明,專注於肉身與現象,了無超越精神。但是,問題是,無論是比對於基督教文明,還是其他文明,為什麼中華文明竟會了無超越精神呢?上下五千年,浩浩乎千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如果沒有一個超越的精神做支撐,何以能夠堅持到今天?先秦諸子,變而為漢學,尤其是佛教東漸,輾轉出中國式的智慧禪宗,而以宋學回應,打理出一篇輕靈空廓之境,再接續以明清實學(明清實學,主要是針對宋明理學的日趨空疏衰敗、尤其是陽明"心學"的禪化而提出。至明代後期蔚然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將中國儒學由宋明理學推進至新的階段,強調“經世致用”,是把儒學經世傳統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編者注)。迄至20世紀初年的新文化運動,以及晚近三十年的不息思想求索,中國文明展現了一波又一波生生不息的精神脈動,而於天人之際、生死之間、靈肉兩極、義利雙向中來刨根究底,而且,它們付諸知識分子個體生命之火的熊熊烈焰,怎麼就不是“超越性”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