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改變金融調控方式 減少金融抑制

http://www.CRNTT.com   2014-04-02 09:01:19  


 
  (一)打破“三道閥門”,告別貨幣供給抑制

  與西方市場經濟中貨幣供給和貨幣創造的市場化體制不同,我國目前的貨幣供給體制仍然是“三道閥門”構成的計劃體制,這是造成“全球錢最多的國家錢最貴”的根本原因。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第一道閥門。成熟市場經濟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一般只有5%左右,而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0%。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元的存款,只能發放80元的信貸,結果必然整個國家造成存款增長越多,而信貸資源越稀缺。

  “貸存比”是貨幣供應不足的第二道緊箍。這個比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口徑更小的緊箍,進一步減少了商業銀行可用的信貸資源。

  “額度”是第三道閥門,每年11月、12月,很多企業告貸無門,不是因為商業銀行賬上沒錢,而是沒有“額度”;而每年1月由於有了新一年的額度,貸款必然暴增。2014年1月新增貸款居然高達1.3萬億元人民幣,這與2013年底的資金緊張形成鮮明對比。“額度”造成的貨幣供應季節性短缺,是計劃經濟模式影響中國貨幣供應管理的表現。

  正是由於上述三道閥門的存在,使巨大中國儲蓄資本之“水”廉價地流入金融體系,然後變成珍貴而價格高昂的信貸之“油”方能流出。金融存在的本質意義顯然不是“水”變“油”,而是在儲蓄者和企業之間用最低的成本架起一座橋梁——而“三道閥門”貨幣供應體制卻在儲蓄者和企業之間挖了三道深深的鴻溝!因此,改變金融調控方式,減少金融抑制,必須從上述打破“三道閥門”開始。

  首先要盡快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四次,逐步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到10%左右的正常水平;其次,要盡快放鬆“貸存比”限制,直到修改商業銀行法徹底取消;第三,要盡快放開信貸“額度”這種典型的計劃經濟產物,代之以市場化的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

  (二)把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作為衡量貨幣政策效果的主要指標

  2013年是中國貨幣政策決策體制的變革之年。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由於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替代了銀行存款,因此使傳統的一年期存貸款利率失去了實際意義,導致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利率都出現了大幅飆升,使利率市場化改革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目標南轅北轍。建議未來無論決策權力和決策機制做怎樣的調整,都必須確立以資金價格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參照指標,以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來衡量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真正效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