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貶值不會是一個短期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14-04-15 08:46:45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訊/剛剛結束的一季度對金融市場而言無疑是個多事之秋。超日債捅破剛性兌付和零違約的窗戶紙,1月中下旬人民幣匯率見頂後由升轉貶轉向拐點。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去年12月31的6.0539下滑至今年3月31日的6.2180,跌幅達2.64%。

  相比去年人民幣升值2.9%,今年一個季度就吞噬掉去年全年九成以上漲幅,跌破6.2整數關,並可能觸發外匯市場止損盤拋壓。部分機構投資者悲觀地給出貶值預期,另一部分則仍維持著人民幣“破六歸五”的判斷,並堅信在資本項目關鍵領域管制下,近期人民幣貶值是央行旨在壓縮跨境套利利差的非市場行為。

  南方都市報發表財經評論員劉曉忠文章認為,當前人民幣貶值是基於經濟內生,是經濟周期性走弱、國內信用風險敞口上升等多重基本面因素所促成的結果,央行很可能再次被市場“冤枉”了。而近期央行對人民幣匯率的態度很可能只是做了個順水推舟。

  其實,單從這次主要以在岸市場策動的人民幣貶值來解析,已顯露出人民幣走勢拐點之苗頭。如截至3月31日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貶值幅度幾近相同。鑒於資本項目關鍵領域管制,及人民幣離岸市場帶有典型的政府主導的建構性特征等,無形中為在/離岸市場設定了“銅牆鐵壁”的防火牆,同時體量弱小的離岸市場實際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影響較有限。

  而當前這輪在岸市場觸動的人民幣貶值態勢,若結合超日債違約觸發國內債市之風險敏感性,國內利率管制等金融壓抑,互聯網金融對金融壓抑的衝擊,及國內房市等人民幣資產市場走勢疲弱等內生性因素考量,用市場對近年來人民幣內貶外升的自發矯枉來解讀則更具詮釋力。因為,在岸市場人民幣貶值穿透出市場對人民幣資產表現出明顯避險情緒,且這種避險訴求因利率管制等金融壓抑政策,很難通過調節利率、債務重組等覆蓋業已凸顯的風險敞口,進而市場投資者不得不反向訴求人民幣貶值來釋放市場避險偏好,即人民幣在岸市場引導的貶值,實際是市場向投資者發出了國內信用風險出現裂縫之信號。

  文章分析,要理清這一現象,需從中國經濟周期等基本面入手。金融危機之前,享受加入W TO紅利的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期,人民幣以低估方式偏離市場均衡狀態,最終導致市場以人民幣內貶(即通脹)來衝銷匯率偏離均衡狀態之缺口。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內外需明顯回落,政府為保增長出台了巨額經濟刺激計劃,由於過去五年的投資拉動使大量經濟金融資源配置到低效、甚至無效資產項目,且中央政府為控制顯性負債而把更多舉債義務轉交給地方和國企等,使中國公司部門在這期間的負債幾近失控。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債務杠杆率已於2012年超過了所有發展中國家和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接近GD P的200%;而美國企業在2008年至2011年歷經了痛苦的去杠杆促使市場出清後,於2012年企業開始自發加杠杆;歐盟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去杠杆,到去年才顯示企穩,日本則從1992年至2012年歷經20年的去杠杆後,於2013年開始了加杠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