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卓元:當前經濟改革重點是政府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04-17 09:19:00  


 
  問:如何理解價格改革的成本和收益?

  張卓元:做任何事情都會涉及到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中國的價格改革推進到當前一步,成本就體現在用錢來“買”機制。比如說,價格機制改革後,副食品價格的補貼需要花錢,這是改革的成本;實施階梯水價、電價、氣價,政府要為此增加補貼,這也是成本。另外,價格要體現資源的稀缺性,部分群眾的生活消費也可能有所增加,這同樣是成本。著眼長遠,我們沒有必要過分拘泥於這些必須付出的、也是可以承受的代價,只要我們目標中的價格機制得以建立,將來的收益更大。

  培植地方稅體系加快政府改革

  問:市場經濟講究法治和市場主體間的平等協商,然而在我國社會組織培育卻是個難題。在這種真正的談判主體缺失情況下,簡政放權能否收到效果,市場秩序會不會反而受損?

  張卓元:我們要有三十多年前推進改革開放的那種勇氣和決心,決不能怕市場亂就不放權,只要方向對,就要去做。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一切向錢看”有其原因,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和監管。簡政放權的真正含義並非放任不管,而是政府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主體歸位盡責。這種歸位盡責,當然也包含著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控制和幹擾。不減少審批,官僚體制對經濟活力的危害壓抑太厲害了,而且還反過來強化官僚體制。

  問:那你覺得政府改革應怎麼改?

  張卓元:深化政府改革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為此,首先中央政府要做好、做實簡政放權的改革措施,盡量減少對具體經濟活動的幹預,減少過多的審批環節。從目前看,政府參與資源配置的方式和途徑有多種,一是低價向農民徵地、違法占地和隨意批租土地;二是審批項目中,通過包括越權化整為零違反環境保護等規定促成大項目上馬;三是通過行政壟斷來限制競爭,甚至封鎖市場,強迫使用或消費本地生產的產品;四是通過信貸幹預,迫使當地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提供貸款和信貸優惠;五是對生產要素和重要資源產品進行價格管制,壓低價格,使市場信號嚴重失真;六是幹預微觀經濟活動,包括幹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上述種種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其次是地方政府亟須改變公司化的現狀,這也是當前的難點,甚至還沒破題。

  地方政府公司化,其結果是一天到晚為招商引資和GDP忙活。有人認為,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是發展的動力,這並不全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去掉地方政府頭上的“緊箍咒”,真正做到不以GDP論英雄。與此同時,建立事權和財權匹配的公共財政體制。具體而言,一是形成包括個稅、消費稅和房產稅等在內的合理的地方稅體系,創造條件使消費稅成為價外稅,也要盡量不增加負擔。二是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覆蓋面,減少專項轉移的規模和金額,這有助於減少“跑部錢進”的現象。轉移支付可以按照規範的基數來計算,由地方支配,大大減少專項帶帽的機會。通過這些改革,地方收入提高之後,地方政府會想方設法把地方發展的更加宜居,吸引更多人過來生活定居,進而增加消費,增加收入。

  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價格改革立於潮頭,但如今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還可以稱其為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嗎?

  張卓元: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作為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經濟改革的重點已經不是市場改革,而是政府改革。實際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說明改革已經到了政府身上。以前政府對於資源的配置幹預過多,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幹預過多,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把政府從管經濟為主轉變到抓民生、管社會、保護環境和服務經濟為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