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王安:中俄天然氣協議簽了也可能作廢

http://www.CRNTT.com   2014-05-27 11:23:42  


 
  但這只是簡單計算,這個價格有可能是一個公式,包含了通脹、物價、成本在內的多重變量。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稱,“談判的難點不僅是價格高低,更重要的是天然氣定價公式如何確定,是和石油價格掛鈎還是和地區液化天然氣(LNG)價格掛鈎,是否考慮預付款因素等。”

  然而從中俄談判歷程上看,中國似乎虧了。

  1999年,俄天然氣集團和中石油達成意向性的天然氣出口協議,俄方開價180美元/千立方米,中方出價165美元/千立方米,後因國際能源市場價格飆升,雙方未能簽署合同。哦,價格只是此次協議價的一半。當然,那是不同的年代。

  2006年3月,中俄簽署《供氣諒解備忘錄》,俄承諾修建東西兩條天然氣管道,計劃從2011年起的30年內,每年向中方出口600億-8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個年供應量,比此次簽訂的協議量要多出一倍。2008年,中俄建立副總理級常規天然氣談判機制,俄方開價300美元/千立方米,中方出價200美元/千立方米。中俄差距拉大,似乎都不著急。

  2009年,中俄兩國元首簽署《天然氣合作諒解備忘錄》,10月兩國簽署協議規定從2014年或2015年起,俄每年對華輸送700億立方米天然氣。仍比此次協議多一倍。2011年10月,中俄總理第16次會晤,價格未達成一致,談判近破裂。

  此次雖然簽訂了協議,但供氣量只有十多年前談判起步時的一半,可見中俄雙方都很謹慎,都留有回旋餘地。實際上,當下各國政治都趨向透明化,哪一位政客都不大可能為政績損害本國利益,何況實際談判還是在公司之間操作。所以說誰虧誰賺,都不會差得太遠,就看怎麼說了。

  從政治上來說,中俄之間需要這個大單。201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超過5000億美元,中日超過3000億,連中韓都超過2000億。而中俄努了半天力才900多億,沒了經貿關係,還怎麼抱團取暖?

  過去10多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從2000年的不到300億立方米,增長到2013年的1676億立方米,2020年預計超過4000億立方米。2013年,中國從土庫曼斯坦、卡塔爾、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就進口了353億立方米天然氣。所以中俄380億立方米的協議,還是有分量的。

  俄羅斯兩頭押寶玩大了

  從中俄石油貿易談判的曲折,以及中國今後幾十乃至上百年必然的對能源的進口需求來看,此次中俄天然氣貿易,只是一部戲劇的一個小插曲。

  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但石油、天然氣都大量依賴進口,煤炭至今還占能源消耗的70%。中國很早就開始能源布局。

  單看2004年一年。春節後,胡錦濤主席出訪法國,雖然法國人在埃菲爾鐵塔上專門為中國人點亮了280盞紅燈,但胡錦濤訪法,政治意義多於微觀操作,務虛效果大於近期結果。更為務實的操作是在法國之後,胡錦濤對非洲3個石油輸出國埃及、加篷和阿爾及利亞的訪問。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胡錦濤的前人有毛澤東、周恩來,雖然老人家不一定想到,有朝一日會和這些黑兄弟們有石油交道。多年來中國多次無償援助非洲國家,醫院、探礦、農漁業、路橋等,還減免了非洲數十個國家的數百億元人民幣的債務。

  中國石油進口的多元化政策是逐步形成的。過去中東是中國最主要的石油進口渠道,2003年中國進口的8000多萬噸石油中,70%左右來自中東地區。這種單一管道對中國來說極為危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