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人民幣國際化的真正目的

http://www.CRNTT.com   2014-06-01 08:30:07  


 
  從國際經濟發展史上看,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就已突破了商品輸出的限制,推進了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在緩解貿易保護主義引致的各種糾紛、提高對國際市場資源配置的能力、支持商品輸出的同時,也推進了本國貨幣的國際化進程。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等的國際化都曾得益於這種資本輸出的國際效應。二戰之後,日元的國際化進程與資本的大量輸出也是分不開的。中國有著3.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僅用於購買美國國債的部分就達1.8萬億美元。從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看,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既嚴重影響了中國人民銀行運用資產進行貨幣政策調控的能力,也制約著中國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能力提高。

  面對金融危機尤其是歐債危機背景下的全球資金緊缺和公司併購、資產重組契機,加大人民幣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是一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路徑。19世紀末,借貸資本輸出有著“一只牛剝兩張皮”之說,如今則有著剝三種皮(即利息、匯率和利潤)的操作空間。中國在海外的金融分支機構已超過了1000家,有著廣泛的區域分布,同時,也有著豐富的金融運作經驗。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人民幣借貸資本輸出,由此推進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性選擇。生產資本輸出,既有助於緩解國內資源性產品緊缺的狀況,推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精細技術,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渠道,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資源配置能力,又有助於提高支持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能力和中國經濟對國際社會的貢獻程度。

  毋庸贅言,從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角度看,中國應更加重視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使得在對外貿易中人民幣國際化損失,能夠通過資本輸出路徑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

  人民幣國際化的真正目的

  文章最後說,作為當前的一個重要議題,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有了許多研究,但在其中,關於貨幣國際化的實際成本和收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空白與誤區,這也導致了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真正目的的模糊認識。基於權益配置機制的視角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形成過程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承擔國際貨幣的角色就意味著需要對各方利益做出協調,那種單純從自身利益視角出發的貨幣國際化不僅不可取,而且也往往是不現實的。更具體的分析表明,諸如鑄幣稅這些貨幣國際化的主要收益,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行路徑中不僅難以實現,而且還可能表現為負向的虧損。特里芬難題也意味著人民幣的對外輸出可能要以國際收支和國內金融結構的重要調整作為代價。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真正目的,應該是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促進國際經濟運行秩序穩定,履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國際責任。

  總體上,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負重涉遠的過程,其中不免有著各種各樣的摩擦和曲折。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切忌不切實際地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可能給中國帶來多少利益,忽視它可能引致的利益損失和給國內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忘卻這一進程是中國在發展中履行大國國際義務的宗旨;另一方面,切忌在情感的支配下一味追求這一進程的加速,尤其是切忌將“人民幣國際化”強硬地列入中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範疇之中,在政策面上運用政府行政機制強推這一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