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考機器”的是非功過

http://www.CRNTT.com   2014-06-12 12:13:35  


6月5日,六安市毛坦廠中學送考車隊駛出校園。毛坦廠中學共動用32輛大巴分批送考,幾千名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夾道相送,祝福考生取得好成績。毛坦廠中學及其複讀中學金安中學每年參加高考人數約一萬,每年高考前,“萬人送考”成為聞名遐邇的“高考景觀”。但今年這一景觀的規模減小,不再統一送考複讀班和非本地生源的近7000名考生。新華社記者郭晨 攝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訊/2014年的高考已經結束。今年高考期間,最出名的莫過於安徽六安的毛坦廠中學。這個地處大別山深處的中學,被稱為“考試機器”,學生則是“考試機器人”。就此評論《“高考機器”的是非功過》指出,從表面看,這種隔離式的高強度複習缺乏素質訓練和人性關懷,但對那些平民子女來說,進不了高校還有多少提高素質的機會?失去改變命運的重要契機之後,“人性關懷”又從何談起?而當下中國,連大學教育都未必是“素質教育”,我們又如何苛求中學?

何龍:“高考機器”的是非功過

  2014-06-11 07:55:45
  
  2014年的高考已經結束。今年共有939萬人參加高考,我國的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差不多就有一位高考考生。如果把龐大的“助考團”計算在內,那麼每平方公里內就不止一個與高考有關的人了。

  高考本來是一種個體概念,實際上卻不是純粹的個體行為,它又與地理概念和群體概念密切相關。由於各地考生水平不一,錄取分數線不同,便產生了“異地高考”的地理區分;由於某些地方的某些學校對高考的輔導補習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又產生了在某個地理位置上的一些輔導補習群體。

  在今年高考期間,最出名的莫過於安徽六安的毛坦廠中學。這個地處大別山深處的中學,用新華社記者的話說,偏僻得在地圖上都難以找到,卻因為高考而遠近聞名,去年和今年這所中學參加高考人數達1.1萬名。

  毛坦廠中學所在的鎮上幾乎沒有娛樂場所,這裡的學生每天有16個小時以上在看書學習。學生不能用手機,不能上網,他們都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被題海戰術“擰緊發條”,像陀螺般高速旋轉。如果稱這所學校為“考試機器”,那麼學生就是“考試機器人”。

  毛坦廠中學與河北衡水中學、湖北黃岡中學等一起被稱為“高考牛校”。這些“牛校”引出了一些話題——這種“考試機器”生產出來的學生是不是以犧牲素質為代價?應試教育的模式還能不能改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