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巴西電影:很“黃”很暴力的尋根實驗

http://www.CRNTT.com   2014-06-18 13:28:37  


巴西電影《上帝之城》海報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訊/對於愛電影的人來說,巴西並不只是熱情的桑巴、歡騰的足球、裡約熱內盧的銀色海灘,光影世界裡,絢爛的影像語言是濃鬱異國情調的表達,深切的人文關懷是對現實的另一派關注。在那裡,足球不曾缺席,父親卻時常缺位,社會問題重重,生活殘忍地改變著人心走向。正像電影《中央車站》奠定的巴西電影文化基調:“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女人要尋找她的歸依。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

色彩濃烈 鏡頭凌厲

  印象中,巴西電影都有著濃烈的色調,尤其是或深或淺的黃色,或許跟當地人的膚色有關,但更多是一種心理世界的色彩,很“黃”很暴力——當然不是色情意義的“黃”。鏡頭無比凌厲,絕不拖泥帶水,沒有一絲小資的痕跡。這可以是對2002年《上帝之城》的描述,但這部巴西影片不僅在藝術成就上是我所見過的巔峰之作,論風格也堪稱典型的巴西電影,至少在我的視野範圍內如此。

  《上帝之城》給人的驚艶,絕對不限於題材。黑幫、貧民窟、動刀動搶,好萊塢的黑人題材中也不少見,殘酷青春和攝影記者更是多到濫,但《上帝之城》的導演仿佛從來沒看過同類作品,他的鏡頭要比那個叫“爆竹”的局外人更深入虎穴,更像是其中一個黑幫小子的視角。嚴格說,該片對黑幫行為做了特殊的浪漫化,它對暴力的處理頗有中國武俠片的風采,但屬於一種接巴西地氣的飛揚。影片於2003年被巴西選送到奧斯卡競選最佳外語片,第一輪評選便慘遭淘汰,因為以老人為主的評委完全無法接受兒童參與黑幫的情節,還沒意識到影片的水準便舉手否決。次年,該片作為美國放映的影片入圍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四項奧斯卡大獎,學院之外更是好評如潮。此事對奧斯卡外語片評審會造成極大的觸動,促使它改革陳舊的評選規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