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足球場上的“國家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4-06-25 11:35:52  


 
  不知是不是看穿了這一點,雖然現代足球是英國人先玩的,但一些具有“紳士風度”的貴族還是對此表示鄙視,認為這很粗野,是下等人的玩法。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了。

  原始也罷,粗野也罷,在國家的心理競爭中,足球具有王者地位。而且它在全世界的風靡,以及粉絲的眾多,折射著現代世界的兩尊神:國家實力、民主政治中的民意。

  所以奧巴馬在世界杯前幾個月,面對西班牙首相拉霍伊(西班牙是衛冕冠軍),都要表演一下,向後者請教美國隊如何“奪冠”。同時,我們也深深地知道,無論中國在奧運上得了多少金牌,足球不行,內心裡還是找不到感覺—畢竟,很多運動,或只具有審美價值(比如體操、花樣游泳),或只是小眾玩法(比如棒球、跳水),或不構成國家間心理競爭的G點(比如乒乓球)。它們可以欣賞,可以有限程度地參與,但無法作為公共象徵物聚焦人們的心理投射。

  就這個意義講,其實,在足球面前,在世界杯面前,中國人一直具有一種心理症狀:壓抑。可以很純粹地陶醉在欣賞足球的快樂中嗎?可以,但必須忘記中國隊很窩囊這一背景的存在。這裡有一種自我的撕裂:無論你是為巴西人、德國人、阿根廷人,還是意大利人呐喊,你都要忘記自己的身份—問題是,在內心深處,你根本無法忘記自己的身份!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純粹的球迷,因為沒有純粹的足球和純粹的世界杯。
  
  ■ 修改現實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人是一種無用的激情。而有了足球,激情變得有用,至少是在心理上很有用。

  既然足球是一種替代性的滿足,那也是一種替代性的對抗。說是意淫也罷,阿Q也罷,有時候,它確實可以在心理上修改現實,或者,創造出另一種現實、另一個世界秩序,並讓人們心理上哪怕是短暫地活在其中。

  1954年世界杯,德國隊(西德)奪冠。那一幕令德國人徹夜難眠。二戰的罪孽感、被占領的恥辱感,作為心魔已經減輕,因為足球,德國不僅向世界證明自己已回歸正常國家,而且日耳曼的昔日榮光再次顯現。心理的現實被足球修改,而最終,心理的現實變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現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