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錢遜談儒:做人“講義氣”三重境界

http://www.CRNTT.com   2014-07-12 10:45:53  


 
  那麼第三個層次,那就是最高的一個層次叫舍生取義。舍生取義是孟子說的,《論語》裡面說“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個處理的問題就是生死問題,這裡講“殺身成仁”,這個“身”指人的物質生命,個體的物質生命。“舍生取義”,這個“義”取的什麼呢?取的人的精神的生命。寧可要保存自己精神的生命,自己這樣的理想追求,自己的這樣一種原則,不能夠因為物質生命的危險而放棄動搖自己的追求。所以在這裡就是說,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者”,因為真正你做一個人你所追求的最高的追求,有高於生命的,這是物質生命。“所惡”,所不願意接受的東西,“有甚於死者”,有比死更不能接受的。這個比生命更重要的,或者說比死更不能接受的,就指的你對自己精神生命,自己理想追求的動搖、放棄。這個意思在儒學傳統裡講得很多,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指的什麼?你的理想追求,追求仁義,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放棄,你這樣才是一個大丈夫,這當然是個最高層次的要求。

  但是我們可以看,從見義勇為,從最簡單的事情應該做的我就做,這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到成年以後你處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問題上,不取不義之財,到生死關頭也能夠生死抉擇唯義所在,以義的標準來決定你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這個要求是不同的,不同層次一個比一個的要求要高,但它體現的是一個精神。就是我們中國人對生命的理解,他是把精神生命看得重於物質生命,而不是只看個人物質生命如何如何。

  那麼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在汶川抗震中間有很鮮明的表現。一個是大量的一批或者說主流的大量的那些老師,他是把保護學生的責任放在第一位,把這個看得重於生命。在自己有機會逃命的情況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護學生,把學生救出來,當然其中不免有些自己沒有逃出來,犧牲了,他用他的行為體現了舍生取義。也許他並沒有很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實際行為中間他所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的這樣一種價值,價值觀。當然中間也有那麼一位,當時那一位給我們很大的教育,就是叫範什麼來著?他就是一到地震以後,把學生撇開,自己先第一個跑掉,然後他有理由,他說生命是最寶貴的。那麼在遇到危難的時候逃命這是第一位的,這是很鮮明的,你究竟把這個生命,你是把個人物質的生命放到第一位,還是把一個精神的生命,自己做人的這些理想、追求、原則放在第一位。那麼講做人來講“義以為上”這是一個核心的價值。

  不僅是個人如此,從社會群體來講也是這樣。這裡我想可以說一個,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孟子》裡的第一章,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就說你不遠千里跑到我這來,能給我帶來什麼利益嗎?孟子給他說了半天以後最後說,“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告訴梁惠王你不要淨說利的問題,也就只講仁義就可以了。這個話過去有很多爭論,說儒家是不是就只講仁義不講利呀,把義和利對立起來,否定利益,過去也有好多討論,講孟子講的不是個人私利是公利,其實這個問題不在個人私利還是公利的問題,實際上我的理解這裡孟子給梁惠王講的就是一個社會核心價值問題。整個社會運行拿什麼作為最高的大家公認的一個價值標準,你是拿利做標準,“上下交爭利”,所有人處理所有事都拿利做標準,這就危險了,這個地方講的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問題。其實我覺得很有道理,包括他講反對戰爭,當然大家都反對戰爭,反對戰爭從什麼角度去講,比如說反對戰爭以後你就可以得利。如果你這樣講可能戰爭也不打了,但是引導人們就說所有事情都按照有利沒有利做標準去看,那對社會影響多大。

  所以孟子談這個問題,到處好幾處講的,實際上講的都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問題。所以這點我想說,義利關係的問題,實際上是人生和社會的核心價值問題,不是像有些人所講的那樣,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你怎麼賺錢怎麼花錢的問題,不是簡單的這個問題,它涉及到生命的意義,涉及到社會的核心價值。這是第一點講義。

  來源:明德講堂騰訊儒學 2014-07-09 14:5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