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龔鵬程:儒學在現代生活中的“用”

http://www.CRNTT.com   2014-07-09 14:54:48  


龔鵬程教授主講《儒家在現代生活中的用》
  中評社北京7月9日訊/騰訊儒學明德講堂日前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主講《儒學在現代生活中的“用”》,實錄如下: 

  主講人簡介: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有文史哲宗教藝術著作八十餘種。2004年起,講學於大陸各處。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龔鵬程教授主講《儒家在現代生活中的用》:

  各位朋友,正如剛剛主持人所說的,今天我們明德講堂,特別是騰訊儒學網第一講開講,開講本來應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我想他們提出來這個問題啊,也是我們當代人在討論到儒學時候,最迫切或者縈繞在心頭中一個大問號,我簡單地來回答這個“大哉問”。

  這個“大哉問”不是很容易回答的。就是儒學在我們今天,在我們生活中到底有什麼用?當我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前面有很多,蘊蓄了很多問題,因為儒學傳統上大家都說通經致用,我們讀書就是為了能夠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社會。但是儒學在當代,恰好也因為它的實用功能而備受質疑。各位知道,如果跟西方的哲學相比,我們的儒學在西方的傳播,長期以來,從18世紀以來,孔子的《論語》等等這些學說在西方流傳很廣。但是,西方的人呢以西方哲學來對比我們的《論語》《孟子》等等這些儒家經典的時候,他往往覺得意趣不高,就是說覺得孔子只不過是講了一些道德格言的一個這樣一種世故老人,並沒有太多抽象性的、概念性的這種思辨性的,思辨的一個表達,所以呢,會覺得他只是代表以一種世俗層面的這種道德格言的一個傳播者。

  在西方呢,他們對於老子的《道德經》的關注程度遠遠高於《論語》。我們在國內受過西方哲學訓練的人,也往往都會覺得我們儒家的東西太過平實,太過平實了,也就是說通常跟現實社會的關係太過緊密,儒家乃至於被貼上了實用主義的標簽,認為中國因為受儒家的影響,我們凡事呢都是有實用主義傾向。正因為實用主義傾向,所以我們沒有抽象的玄思,或者說我們缺乏了“為學問而學問”的這樣一種思辨性的傳統。很多人這麼說嘛,對不對?我相信各位也聽得到。

  但是,相對來說啊,儒學又面臨到另外一種指責,另外一種批評,說儒家恰好是他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這個講法呢在孟子那個時候,《史記》裡面就講孟子被當時人所批評,叫做“迂闊”啊,“迂遠不近事情”。就是他的想法太過理想化了,他要不就講三代,講詩書,講先王,先王之道,跟我們實際的人生社會它是有距離的。正因為這樣,所以儒家又常常被定位為“理想主義”,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講的那一套恰好是不實用的,在現實世界上難以實踐。孔子說了幾句感嘆話,經常被拿來作為我們證明儒家只是一個道德的理想主義者。比如說,孔子說,“道之不行,吾已知之矣”呀,我早就知道了啊;或者說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吧,孔子的努力被當成是事實上是不可為的,在現實世界上,這種理想是不可能落實的,沒有落實,或者說可能也不可能落實,也許也不可能落實,所以他只是代表一個理想,在我們現實的這個污濁的世界上,我們人,人都像禽獸一樣,我們以本能跟我們的貪欲在過日子,我們的社會無非如此。儒家呢,它提供了一種理想,讓我們可以向往,我們也可以借著這個來提振自己,但是終究儒家的理想在我們現實社會上它很難真正落實下來。

  這兩種南轅北轍的想法的評論,實際上它都很有意思,它都各自表達了兩種我們對儒家的一種看法,一種覺得儒家太實用了;那麼一種覺得儒家根本就不實用,它根本沒辦法落實下來,它講的是一種理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