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大陸專家:兩岸文化協議不必走ECFA老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7-19 00:50:45  


 
     商簽兩岸文化協議現存的主要障礙

  一、當今存在哪些主要障礙

  (一)商簽兩岸文化協議呈現“陸熱台冷”格局

  近6年來,對於商簽兩岸文化協議,一直呈現一種奇怪的格局,即“陸熱台冷”。大陸方面最早提出雙方商簽文化協議的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早在2008年12月31日,他發表的著名“胡六點”中就呼籲:“我們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包括願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台階”。此後,包括文化部部長蔡武、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等大陸高官,都先後提出“努力構建兩岸交流機制,儘快商簽文化交流協議”;“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中存在問題需要解決,就應建立交流合作機制”等建言。而最新反映大陸觀點的是前不久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的答記者問:“關於商簽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是我們多年來的主張,而且也多次在兩會(指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協商的場合向海基會提出過。希望台灣方面認真考慮,儘快地啟動實施。”

  可與此相對照的是,台灣方面長期以來顯得消極有餘,進取不足。無論是時任“文建會”主委盛治仁,還是時任“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反復談及的觀點只有一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已累積相當經驗,雙方可在既有基礎上,積極擴大往來”。這個觀點表面上禮貌回應了大陸方面的呼籲,但其實質是給陸方碰了一個軟釘子:擴大交流即可,實質商簽免談。對大陸一再呼籲的商簽文化協議最為清晰的回應,是2013年1月23日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海基會年終記者會上表示,“馬英九已強調要擴大兩岸交流的領域,因此不排除簽署任何兩岸交流的協議。只要台灣需要、立法機構監督、民意支持,不排除簽署兩岸文化協議”。協商尚未啟動,一下子就先提出三大條件。若大陸方面也提幾大條件,那豈非“商簽放一邊,前提互對峙”了。倒是時任台灣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卸職前的一段由衷感歎發人深省:雖然兩岸現已簽署18項協議,但其最遺憾的是這其中缺少了文化協議。可此時的江丙坤已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二)兩岸文化的現狀、差異與碰撞

  由於從1949年以來兩岸社會制度不同,又有半個多世紀的長期分離,改革開放之前大陸對台灣文化的瞭解少之甚少,而台灣對大陸文化的瞭解同樣如此。即使現今兩岸文化交流持續熱絡,可雙方彼此由表及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全方位瞭解還僅停留在淺表層範疇。正因為彼此還有著那麼多的不知、缺知、少知,故難免會產生許多誤解分歧,對各自定位與彼此體認的差異尤甚。

  1、大陸的定位與體認

  長期以來,大陸主流觀點認為,中華文化的根既然在大陸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帶,大陸文化自然就是中華文化的惟一化身、代表。反觀台灣文化,由於是資本主義制度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腐朽”、“沒落”成了其必然的代名詞。上世紀90年代後,兩岸文化之間的交流交往漸多,大陸對台灣文化的瞭解漸廣,但對台灣文化的認知仍停留在其是大陸文化南移台灣的分支的範疇。直到2008年12月31日“胡六點”才第一次論定,“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胡六點”確認台灣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一歷史性的明確界定,終止了長期以來有關台灣文化定位的種種爭論,這對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當今考量商簽兩岸文化協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從“胡六點”的論述可以得出三個結論:一是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決不是大陸文化的一個分支、補充或點綴;二是大陸文化與台灣文化從不受國家主權爭論的影響,不存在誰隸屬誰的問題;三是台灣文化功不可沒,對中華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