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文化在半島:“被韓國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9-03 13:04:20  


 
中國文化“被韓國化”:為歷史,也為現實

  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下功夫,意在“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識的“去中國化”,通過政治領域擴及文化領域,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

  對於韓國把“暖炕”向聯合國申請為自己的文化遺產一事,身為滿族人的東北民俗專家李果鈞表示:“應該這樣理解: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對和自己有關聯的文化,往上靠,可以理解。”

  但韓國《朝鮮日報》就此指出:“韓國固有的暖炕技術打算申遺,但最大障礙來自中國。”韓國《國際新聞》的報道也稱:中國也擁有暖炕文化,因此韓國需搶占先機,加快暖炕技術申遺。

  而中國文化部對此的回應則是:中國暫不會將火炕技術申請非遺。

  從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至今,韓國給世人留下了熱衷申遺的印象。截至2014年,韓國有11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多數國人對韓國成功申請“端午祭”難以接受。而自申請“端午祭”後,韓國少數人更是幹脆將孔子、李白、曹操等中國歷史名人歸入韓國,從而在中國輿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中韓民間更是因此矛盾加深,兩國人民尤其是兩國年輕人之間越來越不信任。

  一個國家在經濟強大之後,就會想辦法去捍衛自己的民族形象,而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無疑是打造民族形象的關鍵因素。

  吉林省社科院韓國朝鮮研究所所長韓忠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下功夫,意在“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識的‘去中國化’,通過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

  韓國在“去中國化”過程中有些做法較為激進,有些較為溫和。

  韓國去漢化的最明顯的舉動就是極力消除漢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漢城”改名為“首爾”。

  1948年10月9日,剛成立兩個月的大韓民國政府頒布了第六號法律“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育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在1980年代的韓國民主化運動後,韓國首都的中文名稱更從原來的漢城改為首爾(韓文的音譯),意在向世界宣告擺脫中華文化的束縛,並建立獨特的民族文化。

  可問題在於:在學習朝鮮語言文字時如果不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在使用朝鮮語言文字時常常會覺得不夠用、不夠表達。

  據來北京工作的朝鮮企業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們在中小學學習自己民族語言時,必須掌握700到900個漢字,否則就無法學好和運用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化!而北方朝鮮在去除漢字方面,比南方更早、更徹底。

  2013年12月,為了將本國“泡菜”與中、日泡菜區別開,韓國有關部門甚至絞盡腦汁地將“韓國泡菜”命名為“辛奇”。

  對於中國文化“被韓國化”現象和韓國的“去中國化”現象,在中國文化和歷史方面的專家看來,最突出的原因有二,即歷史原因和現實需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