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經濟引擎升級:轉換新增長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09:05:52  


 
  面對新興經濟體崛起的挑戰,發達國家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極力推動新的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試圖將氣候變化、國有企業、競爭中性、勞工標準等納入國際規則。未來重建全球層面的治理體制,促進全球多邊合作,從“雙贏”走向“多贏”和“共贏”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第三,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孕育重大變化。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濟危機的暴風驟雨之後,往往會出現技術革命的絢麗彩虹。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技術創新漸趨活躍,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新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正在醞釀發酵中。

  近幾年,各國紛紛尋找新經濟增長之路,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後大規模(post-mass)生產的世界正在來臨。如,美國政府積極推動 “再工業化”戰略,但美國的 “再工業化”絕不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在一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二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深陷債務泥潭的歐洲也在為提高競爭力做戰略儲備。歐洲已經深刻意識到,產業結構老化,缺乏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生產率低下,未能適時建立以創新為基礎的經濟體,是導致“歐洲僵化症”長期化和歐洲債務危機的結構性根源,需要盡快調整歐洲的經濟增長方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1年,“歐盟2020戰略”出台要求把創新作為首要目標,在10 年內把歐盟建設成“創新型歐盟”。此外,新興經濟體國家,如韓國 、俄羅斯 、印度 、巴西等都紛紛提出了本國的創新發展戰略,“創新”正在成為各國博弈的戰略抓手。

  在全球的“新常態”下,對於一直處於速度追趕的中國而言,經濟發展可不可持續,能不能對其他國家構成真正威脅並不取決於經濟的體量和規模,而是動力引擎所產生的競爭力。

  挖掘增長優勢升級發展引擎

  文章稱,2014年,中國改革開放已走到第36個年頭。在過去的35年裡,中國完成了兩次歷史性轉變。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於1998年完成了從低收入窮國到下中等收入國家起點的轉變。2010年,又一次實現了從下中等收入國家到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進入了一個“新常態”的發展階段。

  在這種“新常態”下要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進入高等收入發展階段;二是通過改革創新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中國經濟需進一步挖掘發展優勢,增長引擎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和“價值鏈驅動”轉型。

  1、龐大的儲蓄仍是可靠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決定了中國未來增長的路徑選擇。中國儲蓄依然是獨特優勢,如果很好地將儲蓄轉化為有效率的投資將會形成當前乃至長遠的資本存量,這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的增長是有益的。

  過去35年,中國GDP平均增長率是9.8%,其中最大的貢獻是資本積累,約占60%左右。可以說投資與儲蓄的比例和結構是由中國經濟所處的特定階段和人口結構所決定的,它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逐步趨向合理,不宜人為進行調整,更不宜套用早已進入後工業化和高收入階段的發達國家的指標去衡量。此外,中國150萬億元的銀行總資產和3.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都是可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不斷創造新財富的源泉和基礎。

  2、龐大的市場需求仍是可靠的比較優勢。中國可以為未來優勢的創造和傳統優勢的保持建立一個緩衝帶,這就是我們龐大的內需市場,這也是現在最大的優勢。十八大報告中國明確提出“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標”,屆時將釋放64萬億元購買力,有望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進口市場,和增長最快的進口市場。龐大的“中國市場”將成為引領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 .

  實際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回歸更多的是面向中國等新興市場 ,並啟動了新一輪在中國開辦研發中心熱潮。目前外商在華投資的研發機構已達1400餘家,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全球企業把研發設計的部門放在靠近消費需求的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