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警惕經濟虛擬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09:09:42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訊/中國企業聯合會近期發布的“2014中國企業500強報告”顯示,內地17家銀行淨利潤總額占到全部500強企業淨利潤總額51%,這也是500強企業中銀行業利潤總額首次超過其餘483家企業總和。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特約評論員葛豐文章表示,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銀行業本身利潤突飛猛進,另一方面非金融部門盈利能力持續下降。這兩方面的趨勢相互捆綁,主要基於內地銀行業自身盈利能力並不牢靠,其高速增長的利潤總額無非來自於信貸擴張與高存貸利差。

  截至2013年末,中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業已攀高至71.9萬億元,與此同時,國際上通行的利差大約僅為1.4%~1.5%,中國台灣、香港地區則只有1%左右,但是內地利差高達3%以上,高出的2%利差折算成利潤貢獻,大致相當於近1.44萬億元,這也就是說,內地銀行看似光鮮的淨利潤總額,幾乎全部來自存款戶與貸款戶的無償補貼。

  文章稱,那麼為什麼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的情況下,內地銀行業仍然能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格局(總體而言)下的高存貸利差呢?追溯其原因,除了存款利率仍未放開上限管理外,市場自身長期固著的結構性缺陷無疑更具本質性與長遠性。

  這類缺陷幾乎反映在金融體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基本的一點,可以歸結為內地金融體系存在高度單一性,這種單一性既體現在以銀行貸款為主體的間接融資占到中國全部融資額的畸高比重,也體現在以國有大型銀行為主體的少數銀行幾乎構成了中國全部銀行市場,而且這些數量極其有限的銀行產權安排高度雷同(國有絕對控股)、盈利模式高度雷同(存貸兩頭放大)、目標客戶高度雷同(國有大型企業)、品牌信譽高度雷同(國家信用背書),而這種幾乎無差別的金融供給不僅與中國日益多樣化的金融需求背道而馳,而且更重要的是,失衡的金融安排使得市場主體間展開的博弈不可能均衡,因此其結果(市場均衡價格,即利率)只能是單方有利於銀行而遠離帕累托最優水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