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經濟引擎升級:轉換新增長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09:05:52  


中國經濟“新常態”絕不僅僅是“增速放緩”,更意味著“轉型換擋、結構優化、全面提質”。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訊/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表的主旨演講,可謂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宣言”。中國經濟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勢頭,最重要的是升級動力引擎。在“新常態”下,轉換新的增長模式。

  “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中國已進入了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下滑17個季度,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周期。在此過程中,一些舊的模式和舊的理念正在被打破,呈現出許多“新常態”的特征。

  而“新常態”首先表現為經濟增速放緩。而高增長之後的“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據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不到十個,這些國家或經濟體都是小體量。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20年的高速發展後均會減速,有些甚至出現大幅減速。所以,中國經濟當前的增速放緩至7.5%左右,是客觀的、是合理的。強行通過“政策刺激”保持8%以上增速不可為,也不能為。

  當然,“新常態”絕不僅僅是“增速放緩”,更意味著“轉型換擋、結構優化、全面提質”。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經濟增速回調過程中就業保持穩定。去年中國新增1300萬個就業崗位,遠超其1000萬的預定目標。而截至今年8月城鎮新增就業已接近1000萬,接近全年目標。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大大增強。

  二是企業並未隨GDP增速下降出現大範圍虧損,今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4%,經濟增長韌性有所提高。

  三是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比如,在生產領域,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長明顯好於傳統製造業;在消費領域,網購、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增勢明顯;在投資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 、現代服務業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投資明顯高於工業平均投資增速。

  這些新的結構性變化都在持續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

  另一方面,從全球經濟看,同樣也進入了經濟“新常態”。全球金融海嘯至今已經過去6年,世界經濟依然處於深刻調整與變革中。

  第一,全球經貿格局孕育重大變化。當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各國經濟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文化的國家、地區越來越多地加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一個國家如果游離在價值鏈之外,勢必喪失發展的良機。

  據統計,1980年-2011年世界貨物貿易額平均增長7%,2013年已經達到18.78萬億美元。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對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球製造”和“全球生產”成為大趨勢。國家競爭優勢已經不再取決於規模和體量,而是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和獲取附加價值的能力。

  此外,全球貿易體系和規則正在重塑。TPP、TTIP和PSA 將成為導21世紀國際經貿遊戲的新規則。中國面臨非常大的戰略挑戰。

  第二,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孕育重大變化。事實證明,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和合作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全球化持續發展帶來的一系列衝擊和挑戰,也難以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治理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是新興經濟體在現有多邊治理機制(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與話語權有所提升。二是20國集團G20取代8國集團G8成為大國經濟政策交流對話與協調的新平台,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力明顯提高。三是發達國家加速推動制定新的國際規則,圍繞利益分配和規則制定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