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常態下的貨幣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4-09-25 09:03:25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訊/中國已經告別以高增長、高投資、高出口、高污染與高能耗為特征的“舊常態”,而“三期叠加”也成為新常態的關鍵特征。中國在新常態下貨幣政策特征及走向將何去何從,金融改革又面臨哪些挑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會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穩定總量的同時要進行結構性調控,也就是實行定向調控。李克強表示:“中國去年以來一直實施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們沒有依靠強刺激來推動經濟發展,而是依靠強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因為池子里貨幣已經很多了,我們不可能再依靠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

  新常態下,央行如何考慮貨幣政策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記者李德尚玉述評文章分析,“新常態的主要核心在於‘三期叠加’,最大的挑戰在於轉型的挑戰。具體看:一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二是內生增長動力尚未顯現,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三是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四是轉型期社會資源環境的整體約束問題依舊存在。”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稱,貨幣政策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目前還處於適應和探索中。

  伴隨中國經濟“新常態”,作為貨幣創造主渠道的情況也會發生改變,基礎貨幣投放渠道開始變得更加多元化,央行不斷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重新定義貨幣政策新框架。

  近一年來,央行陸續出台新的融資工具,並撬動資金存量,同時為短期和中期利率形成“利率錨”。前一時期,央行推出PSL(抵押補充貸款),作為基礎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近日,又有消息稱央行分別向五大行投放共5000億的SLF(常備借貸便利).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表示,中國經濟新常態對貨幣理論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金中夏介紹,國際上著名的貨幣政策目標函數即泰勒規則,主要考慮央行政策目標利率與自然利率、通脹率(缺口)和GDP增長率(缺口)的關係。

  金中夏解釋,一般而言,央行政策利率水平與這三個變量呈正相關。目前,包括美聯儲和中國央行在內,實際上都將就業率(缺口)作為貨幣政策的考慮因素,它與政策利率之間呈現正相關。中國經濟轉向新常態,首先意味著較低的GDP潛在增長率,也就是較低的自然利率,同時通脹壓力被控制在較低的水平,這是可以使央行考慮降息的因素。而新常態下每年勞動力從供過於求向供不應求轉變,新增就業壓力比過去小,這又是使央行考慮升息的因素。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開始但尚未完成的階段,央行綜合運用各種價格和數量工具進行貨幣調控,傳統的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只是央行傳遞貨幣政策信號的工具之一。”金中夏表示,其他各種窗口和工具的運用越發重要,一些是針對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但不管是哪種定向性的工具,最終都會對整個市場的利率水平產生影響。

  在金中夏看來,當決定利率的基礎條件不變時,中性的貨幣政策表現為利率的穩定,當基礎條件變化時,中性的貨幣政策表現為利率隨基礎而動,不多也不少,動得過多則容易形成強刺激,導致通脹;動得不夠則可能仍然偏緊,導致通縮,反之亦然。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