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適合中國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9-26 09:10:19  


 
  三、遞延型養老保險順應了時代需要

  文章認為,雖然非延稅型和延稅型在稅收激勵方面有著相同的效應,但由於兩種稅收模式繳稅的時間點不同,就可能面臨不同的邊際稅率,採用不同的稅收模式,最終個人實際繳納的稅收不盡相同。退休後收入會降低,即面臨較低的邊際稅率。如果採用延稅型養老保險,最終個人獲得的實際養老金收入會更高。目前,中國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採用的是非延稅模式,進行延稅型養老保險試點相對於非延稅型養老保險能給納稅人帶來更多的實際收益,是一種改進,也是一大進步。

  1.遞延型養老保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

  中國已經邁入老齡社會且人口老齡化呈現加速趨勢。據預測2030年中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老年人口將達到3.51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意味著在基本養老層面,繳費人數減少,而領取養老金人數增多,這將給社會統籌養老金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如果繼續單純依靠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維持退休職工的基本生活,可能會導致生活水平的下降或者國家財政為養老保險買單。而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也會刺激對養老保險的需求,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養老保障的要求也在提升,需要多渠道充實養老保障來源。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理應成為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

  遞延型養老保險作為一種政策導向,順應了養老保險來源多元化的趨勢,鼓勵人們為自己養老考慮,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時享受稅收優惠進一步刺激人們的購買欲,也能讓投保人在退休後多一份生活保障,不僅有助於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遞延型養老保險順應了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發展與完善的需要

  中國養老保障三大支柱發展不平衡,三個支柱的發展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基本社會養老保險雖然覆蓋面廣,但保障水平比較低,個人賬戶空賬問題也難以解決。遞延型養老保險政策會鼓勵個人為自己退休後積累一部分養老金,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可以減輕基本社會養老保險的負擔。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對第一支柱即基本社會養老保險依賴度過高,遞延型養老保險稅收政策可促進養老保險體系第二、三支柱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養老保險三大支柱發展失衡的局面。

  企業年金作為中國養老保障的第二大支柱參與率較低,影響較小。2012年,企業年金覆蓋職工人數僅占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7.04%,企業年金替代率僅為5%左右,而主流發達國家企業年金的替代率在20%到30%之間,說明中國企業年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4年起實施的企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的優惠政策將促進第二支柱的發展。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也由於人們對商業保險的信任度和認同度較低,發展較緩。國家出台遞延型養老保險政策無疑會增強個人對商業保險的信心,同時又能讓投保人獲益。倘若遞延型養老保險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那麼可以改變商業保險在中國養老保障體系中力量薄弱的局面,刺激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的發展,彌補養老保障體系中這一短板。更重要的是,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的發展能夠調整養老保險三大支柱的比例,促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和健康發展。

  四、作為美國401k計劃的“移植物”,水土服不服?

  文章指出,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的實現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任何一項西方好的制度安排,都不是說拿到中國就能管用,我們還要看水土服不服。

  1978年,美國《國內稅收法》新增第401條k項條款,提出一種由雇主、雇員共同繳費建立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並於1979年得到法律認可。20世紀90年代401k計劃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取代美國傳統養老保障體系,成為雇主雇員首選的養老保障計劃。目前,已有60%以上的美國接近退休的家庭都擁有401k退休金賬戶。401k計劃是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在繳費和投資收益階段免稅,領取待遇時收取個人所得稅。中國即將進行試點的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如同美國401k計劃的“移植”,除了繳費是個人外,幾乎沒有其他不同。而繳費是個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國2004年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已有企業為員工繳納補充養老保險的制度。

  美國401k計劃取得成功離不開美國的土壤,最重要的是美國有成熟的資本市場。401k計劃賬戶持有者可以決定投資品種,第三方只提供選擇和幫助操作投資。美國401k計劃最大的投資對象為共同基金,是一種穩健組合者,占70%以上。投資公司股票的部分不到20%。由於美國資本市場成熟,401k計劃收益率可觀。而在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為了追求穩定收益,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最有可能的投資產品為穩健型低風險的產品,這樣產品收益率較低,有可能會趕不上CPI漲幅。因此,改變以往的投資組合,一部分投穩健型低風險產品,另一部分讓投資者或第三方選擇或許對於中國而言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