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制度變革:新常態下發展的硬道理

http://www.CRNTT.com   2014-10-10 09:34:57  


 
  第一是新的增長速度。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三十年起伏幅度較大的平均近兩位數的增長,進入了更平穩的一位數增長的時代。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保持了7.5%左右的平穩增長。

  根據經濟學充分就業長期均衡增長的理論,沒有大規模失業的增長率是均衡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概念接近並具有一定階段性的穩定性。三年來伴隨7.5%左右的經濟增長就業率顯示了持續的平穩,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目前的合理增長水平應該在7%-8%區間內。只要就業形勢沒有大幅變化,7.5%還是7.4%、7.3%都是合理的增長水平。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增長結構的不斷改變,合理的增長區間會呈現6%-7%、5%-6%的規律性變化。

  第二是新的增長條件和環境。“舊常態”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製造業成本優勢和國際貿易比較優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第三是新的思維方式。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和一些國家發展的實踐過程證明,新常態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領導層近期釋放的信號說明,我們正在擺脫危機思維,將從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角度來認識新常態面對的所有的變化。

  人口老齡化帶來勞動力占總人口比例下降,經濟增長從高速逐漸放緩,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變化。法國和許多歐洲國家1980年代初就出現老齡化帶來的增速變化,日本 1990年代出現明顯的增速變化,危機是助降因素,人口因素早已顯現。美國在嬰兒潮提供的勞動力高峰後也出現劉易斯拐點,韓國也在21世紀初出現同樣規律性的變化。中國進入老齡化和勞動力供給減少的階段,增長速度的改變與發展規律一致。

  新常態下的一些變化也符合經濟規律。勞動力供給減少工資上升;勞動力比較優勢改變和資源約束加劇,勞動密集行業資源密集行業向技術密集知識密集行業轉化;國際貿易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受國際貿易總量增長的約束本國貿易增長放緩,等等,都與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的變化一致。

  符合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變化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價值判斷,也不存在“願意”還是“不願意”的主觀臆斷,符合經濟規律就是合理的、正常的。所以我們認為,“新常態”的變化是趨勢性、長期性和不可逆轉,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規律。

  關於“三期叠加”導致增速放緩的觀點與必經階段的規律性變化的分析是相背離的。按照“規律性變化”的觀點,“換擋”不是增速變化的原因,“換擋”是規律所致,不是主動操作得了的。“換擋”的誤導在於,經濟增長速度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可以讓增長慢下來,當然可以讓它快上去。轉型是新常態下新增長動力需求推動的必然結果,更重要的是生產方式向適合新常態的方向轉變,將產生非常積極的正面效應。轉型並非是負能量,不應該成為所謂下行的壓力。至於刺激政策的調整期的說法也不完全有道理。因為沒有刺激政策,按照經濟規律增長速度也會發生變化,換句話說,規律性的變化並不以有沒有刺激政策而轉移。而且危機時期的刺激政策是正確的政策,反而是把危機政策常態化,才是新常態下經濟平穩增長的最大風險之一。

  “三期叠加”是增速放緩的原因的觀點忽略了對經濟規律的把握,誤導對新常態的認識是短期的,暫時的,增速變化是可以通過政府的刺激政策“恢復”和“企穩”的。這實際上是危機思維的延續,是政府幹預經濟的慣性思維,也迎合了GDP掛帥業績至上和一些行業利益導向的思維方式,不利於經濟按照新常態的基本規律更市場化地發展。

  第四是新的發展理念。領導層近期的決定展示了高度尊重規律的科學發展觀。“優先改革”的決定是從GDP增長的發展硬道理向經濟制度的改革是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硬道理的轉換,是“舊常態”發展理念向“新常態”發展理念的轉變,也是“穩增長”“保增長”的危機思路向“常態”思路的轉變。“新常態”不是危機時期,刺激政策是危機政策,新常態階段的發展靠危機政策的常態化來刺激,不但成本極高,後遺症也極大。更重要的是,任何短期的政策調控是不可能改變經濟規律的。近期貨幣工具的不斷創新,應該與近期資本流入態勢的改變,取代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發行,滿足正常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貨幣需求增長有關。貨幣政策是否轉向要從年度指標判斷,糾結於月度指標小幅變化來判斷貨幣政策的取向是常識性的錯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