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常態倒逼貨幣形成機制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10-28 09:19:52  


  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訊/最新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回落1000億美元 ,為九個季度來首次減少,外儲可能步入增長放緩的“新常態”。這為加快基礎貨幣形成機制的改革,真正提升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打開了時間之窗。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文章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外匯儲備及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之間的結構發生了較大轉變,外儲每年不斷上升的勢頭開始波動,漸呈“倒U型”。尤其今年一季度增長1258億美元,二季度僅增約400億美元,到三季度已負增長1000億美元,逐季遞減。短期看,外儲減少的原因,一是美元三季度大幅上漲7.7%,導致非美元資產在轉換為以美元計價後賬面價值下跌,二是出現了“藏匯於民”的趨勢,外幣持有形式在變,因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有變,金融機構、企業、個人根據人民幣匯率等各方面情況,更願意持有外幣存款,也使外匯儲備有所減少。

  文章分析,這種新的數量和結構上的變化,既源於世界經濟形勢和格局的變化,也源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初見端倪,由外貿長期雙順差所導致的儲備高增長格局正在轉變。數據顯示,中國經常賬戶盈餘已從200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峰值的10%降至2013年的2.1%,較2012年下降0.5個百分點,為9年來的最低水平。就經常項目內部結構而言,一般貨物貿易順差萎縮的趨勢已大大超過服務貿易逆差、投資收益逆差的增長趨勢,未來經常項目順差逐步收窄甚至出現逆差,似已不可避免。

  經常項目與資本金融項目之間比例關係也在改變。經常項目順差形成的是權益性資產,是積累下來的國際淨財富。資本和金融項目形成的是債務性資產,如外資流入等。中國這部分外匯儲備是用人民幣與美元相交換得來的,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和中國的外債。對於中國而言,這部分外匯儲備是債務性資產,不能隨意動用。近兩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比下降,而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比上升,去年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對外匯儲備增長的貢獻,已顯著超過了經常賬戶順差,這意味著儲備資產當中的負債部分增加。去年中國成為對外淨投資國家,資本項目已出現逆差。今年二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其他投資”就顯示淨流出695億美元。

  由此可見,中國外匯儲備可能進入增長放緩,甚至下降的“新常態”,顯現出“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外匯儲備規模減少,有助於降低宏觀管理的負擔和成本,由於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尤其是貨幣政策的被動投放基礎貨幣令廣義貨幣規模猛增,導致央行資產負債隨著外匯儲備的擴大而提升風險,並減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隨著外儲規模的遞增,每一美元所帶來的邊際成本都遠高於潛在收益,成本對衝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外儲減少無異於減緩貨幣政策壓力。

  然而另一方面,作為重要蓄水池的外匯儲備減少甚至下降,也意味著在外匯占款趨勢性減少甚至持續為負的情況下,流動性收緊壓力越來越大,貨幣政策框架要面臨重新調整,改革和完善基礎貨幣發行機。國際經驗表明,西方國家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買賣國債,向市場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這類貨幣發行機制是以國債支撐,國債數量決定基礎貨幣發行數量;而中國則是外匯資產對應基礎貨幣發行數量。前一種發行機制影響基礎利率,而後者則影響匯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