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伯駒: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http://www.CRNTT.com   2014-11-01 09:23:14  


張伯駒:“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訊/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複帖》、杜牧的《張好好詩》、範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

捐寶

  “張伯駒先生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電視紀錄片《故宮》的策劃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由衷地感慨,章宏偉說,為故宮做捐獻的最頂尖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

  王羲之的《平複帖》,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山鼻祖”。雖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的《游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

  “這幾樣東西父親隨便留給我們一件,就夠我們幾代人吃不完的,那可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啊!”張伯駒與潘素惟一的女兒、73歲的張傳彩老人笑咪咪地說。父親在後海留下的惟一一所老宅因年久而修繕,她與老伴樓宇棟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大早便冒雨搭公共汽車來約定地點接受採訪。從外套後面不小心露出來掛著月票的紅繩,讓人很難想象眼前這位衣著樸素的七旬老人,曾經是鼎盛時期在北京擁有數處院落、那個顯赫而富有的張家大小姐。

  “我記得有一天晚上睡覺前聽父母討論,說最後這一部分字畫怎麼辦。我們那時年輕,也從來不過問父親的事情。但知道他眼睛很厲害,收藏的東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1955年底,政府發行公債,號召人民踴躍購買。張伯駒也對這個新生的政府產生了信賴與熱忱,“他跟我們說這個政府可不像國民黨,我們應該要重視、要熱愛”,一向游離於政治之外的張伯駒還曾通過當時的統戰部部長徐冰,把自己珍藏的李白真跡《上陽台帖》捐獻給喜歡書法的毛澤東(1958年由毛澤東轉給故宮收藏)。所以張伯駒在動員大會回來後就跟夫人潘素商量買公債之事。

  “當時家裡生活是沒什麼問題,但沒有多少現錢,因為錢都買了字畫,哪還有錢啊!”於是張伯駒與夫人商量,將30載所收藏的8件精品捐獻出來,成為故宮的永世藏品。政府為此獎勵的20萬元,被張伯駒婉言謝絕。

  “他說得很簡單,‘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裡,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件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張伯駒的女婿樓宇棟回憶。

  “很多人不理解父親,把好大一座房子賣了,換了一個帖子,再把這個帖子捐出去,到底為的是什麼?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張傳彩老人很平靜地說:“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愛國家的人,他認為這些文物首先是屬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只要國家能留住他們,他付出多大代價也在所不惜。”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這張薄薄的紙片,被張家仔仔細細地保存著,它也見證了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為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所做的偉大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