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心態

http://www.CRNTT.com   2014-11-18 09:52:50  


在全球結構性改革緩慢推進的過程中,近兩年中國加快改革的行動其實是十分不易的。因此,對待增速下調不宜過度悲觀,對待全球與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不妨抱以新的心態.
  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訊/10月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陸續公布,代表經濟增長動力的諸多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仍在下滑通道之中,全年GDP低於7.5%幾乎懸念。明年決策層下調GDP增速目標在情理之中。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首次全面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三個主要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並提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財經網刊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文章表示,如果將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放到更廣泛的視野分析,不難發現金融危機以來,不僅中國經濟出現了這樣的新常態,全球經濟也步入了一個新常態,突出表現是全球經濟增長整體低於危機之前,且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各國的重點。雖然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有所下滑,但在全球範圍表現仍然最好,是新興市場國家增長的龍頭。而在全球結構性改革緩慢推進的過程中,近兩年中國加快改革的行動其實是十分不易的。因此,對待增速下調不宜過度悲觀,對待全球與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不妨抱以新的心態.

  一、後危機時代全球呈現弱增長格局,但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增長龍頭

  文章分析,相比於危機之前(2006-2007年)全球經濟5.5%以上的增速水平,當前經濟雖然已經有所好轉,比危機前增長仍下降約兩個百分點左右,呈“弱增長”的格局。實際上,IMF在10月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已經下調了全球增長預測,突出了復甦態勢不穩、地緣政治較大等不確定因素,並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下調至3.3%、3.8%。

  具體而言,美國在發達國家中率先復甦,仍將是發達國家增長的龍頭。不難注意到,當前美國經濟已經出現的諸多利好的跡象:如二、三季度GDP環比分別增長4.6%、3.5%,10月失業率下降至5.8%,經濟與失業兩大指標均有所好轉。基於經濟向好的態勢,投資者甚至有觀點認為此輪美國復甦正逐步達到“逃逸速度”--即令市場對未來做出良性預期,經濟復甦得以自我加強並進入持續復甦軌道的速度。當然,筆者並不如此樂觀,但基本認同可以恢復危機前2-3%的增速。

  相對而言,歐元區經濟仍面臨不少困境,諸多經濟指標顯示其有步入“日本化”的趨勢,包括經濟疲軟,通縮嚴峻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早前表現相對較好的歐元區經濟火車頭德國,如今也遭遇重創,8月出口額萎縮5.8%,創2009年1月以來最大跌幅。因此,筆者認為,歐元區經濟前景不確定較大,相對於危機之前整體經濟增長3%以上的增速,不難想像,這樣的情景很難再現,更壞的情況是重蹈日本覆轍,增長停滯與通縮加劇。

  日本方面,今年二季度日本經濟下滑7.1%,降幅創2009年第一季度新低,使得安倍經濟學遭遇了消費稅上調之後的重大挑戰。此外,今明兩年仍有決定安倍經濟學能否有所成效的多個關鍵點,如9月的內閣洗牌、日本央行可能擴大超級貨幣寬鬆規模、以及日本是否再次上調稅率等等,增長仍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