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14-11-05 08:47:46  


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全面總結中國改革發展成功實踐,提出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經濟建設和發展領域,面對“三期叠加”的新形勢,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一重要論述,對於新時期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全面理解中國經濟“三期叠加”判斷的科學依據

  人民日報發表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文章表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大局,作出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但正處在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階段的重要判斷。作出這一判斷,表明黨中央勇於面對改革發展攻堅中的各種問題,善於抓住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全面理解“三期叠加”判斷的科學依據,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

  經濟發展規律決定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GDP保持年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長,2013年經濟總量達到56.88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巨大,保持高速增長面臨生產要素供給約束。以勞動力要素為例。中國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供求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2012年首次出現勞動力數量和占比雙降,人口老齡化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難以支撐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各國經濟增長速度都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韓國先後經歷了23年和36年的高速增長時期,GDP年均增速分別為9.7%和8.02%,其後經濟增速約下降一半。面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自覺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在經濟增速換擋中把握好調整的合理區間,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應對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為創造中國經濟奇跡提供了重要支撐。但中國製造業發展模式總體上較為粗放,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產能過剩問題突出。2013年前3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處於2006年以來的歷史低位,也低於國際公認的正常水平。其中,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船舶、光伏等行業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不到50%。製造業產能過剩,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和邊際產出下降。同時,製造業粗放發展還帶來大量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單位GDP能源消耗較高,水、大氣、土壤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如果現在不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將來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大。面對發展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改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前幾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國出台一攬子刺激政策,為中國經濟穩健增長和世界經濟復甦作出重大貢獻。但大規模刺激政策也產生一些負面效應,如金融資本脫實向虛、企業債務偏高、地方融資平台等部分領域和環節潛在風險積聚等。高負債率、高杠杆率條件下的發展不僅意味著對未來的透支,而且會給經濟可持續發展埋下風險隱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妥善處理保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推動經濟實現更有效率、更有質量的發展。

  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豐富內涵

  文章提出,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豐富內涵,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扎實做好經濟改革發展工作,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未來發展目標。

  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經濟增速逐漸回落到中高速增長區間。這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速度。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係”。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有利於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切實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濟增速換擋只是相對於以往高增長的適度降低,但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大大高於發達經濟體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而且是結構更加穩定、合理的經濟增長,是更加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穩態增長。可以預測,在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產業結構從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過去一個時期,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製造業,達到GDP的46%。但與發達國家服務業占比一般達到70%以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服務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將進一步上升。我們要的是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經濟增長速度。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高於製造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有利於實現充分就業目標,有利於豐富生活性產品供給、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民生、實現以人為本的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