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郭正亮:換位思考才能走出兩岸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00:24:40  


 
  第三次出手是8月16日台灣突然爆發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洩密案,大陸也以大局為重,國台辦副主任龔清概仍然如期在8月25-28日走訪南台灣,並透過陸委會正式遞交APEC邀請函;原本以為可能受到衝擊延宕的第九輪兩岸貨貿談判,也宣佈將於9月10-12日在台灣舉行。④

  問題是,大陸當局的積極穩盤,充其量只是在戰術層次穩住兩岸持續交流的政策基調,並未在戰略層次回應台灣所面臨的內外挑戰。首先是台灣不分藍綠,越來越傾向“一中為虛、兩中為實”的兩岸現實,如果大陸不能正視“兩中為實”的兩岸分治現實,讓“中華民國”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國際參與空間,兩岸即使能夠接受“九二共識”或“兩岸一家親”的共同論述,即使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呼應大陸“一中框架”主張,並無助於化解大陸堅持“一中原則”與台灣堅持“一中各表”的兩岸政治矛盾。

  兩岸在“一中”內涵難有交集,大陸因此另啟爐灶,改以兩岸和平協議作為政治協商訴求,但馬政府幾經轉折,最後仍在2012年“總統”大選之前迫於民意壓力,不得不明確主張推動兩岸和平協議必須具備三項前提:“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並表示推動兩岸和平協議要先交付人民公投,公投未過,就不會推動。這些附加前提,顯然將使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充滿困難。

  馬政府在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之前,加上諸多民主前提,並不只因為必須慮及台灣內部的反對民意,更因為推動簽訂和平協議,必將涉及兩岸政治定位的根本問題。和平協議看似只涉及兩岸終止敵對狀態的相關協商,其實必將衍生出環環相扣的政治談判,甚至還將涉及兩岸的政治終局方案。

  兩岸和平協議的本質,是以中國大陸“不武”交換台灣“不獨”,名為“共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實則內涵了“共同結束中國內戰”,亦即以內外有別的方式,把兩岸視為“內戰尚未結束、一個中國內部的兩個政治實體”。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主體﹐儘管“中華民國”已經放棄中國代表權,但政治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北京承認,一旦接受“共同結束中國內戰”,將形同放棄主權﹐淪為以北京為首的中國次體系。

  馬政府因此認定,兩岸和平協議無法單獨處理,必須與“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互相扣連,才不致使台灣陷入被中國大陸和平消化的政治陷阱。馬在連任之後,也不斷呼籲大陸給予台灣更多國際空間,也是擔心一旦啟動兩岸和平協議之後,“中華民國”將有失去主權地位之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