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郭正亮:換位思考才能走出兩岸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00:24:40  


 
  二、兩岸經合會每半年只召開一次例會,並未設立秘書處,只能依照臨時需要成立任務編制的工作小組,組織缺乏常設性質,很難針對執行業務進行短、中、長期的督導考核。

  以ECFA為例,從2011年元旦實施至今,兩岸經合會並未提出雙方都可接受的評估報告,對於納入兩岸早收清單卻難以落實的個別項目,也缺乏有效機制處理爭議。主因即在兩岸經合會並非常設組織,缺乏專人處理所屬會務,加上兩岸兩會尚未互設辦事機構,缺少必要的駐外人員在當地進行深入瞭解,因此很難落實ECFA所強調的監督和評估業務功能。

  三、兩岸經合會統籌ECFA所有相關業務,管轄範圍過於廣泛駁雜,不利兩岸深入各種政策領域,發展出更專業、更可行、更前瞻的合作經驗。

  ECFA目前只通過早收清單,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終將繼續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議、兩岸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協議,所涉及的兩岸業務必將越來越廣泛駁雜,橫跨多個政府部門和多項專業,造成兩岸經合會的過度負擔。再加上經合會並非常設組織,未來要面對各種兩岸挑戰,恐將陷入心焦力瘁、乃至手忙腳亂的困境。

  綜合上述,儘管兩岸經合會可以初步作為“功能性第三主體”的原型,但為了得到更健全的發展,顯然必須突破既有的三種制度建構限制。首先是要讓兩岸的不同政府機構直接往來對接,針對不同政策需求,建立各種“功能性第三主體”,例如台灣“金管會”針對兩岸金融議題,直接對接大陸銀監會,成立兩岸金融合作委員會;台灣“教育部”針對兩岸教育議題,直接對接大陸“教育部”,成立兩岸教育合作委員會等等。

  其次是在兩岸政府機構直接對接、建立各種“功能性第三主體”之後,可依照個別業務重要程度,增加個別例會頻率,並在必要時設立專屬秘書處,由兩岸人員共同組成。最後是兩岸“功能性第三主體”所管轄的兩岸業務,應以聚焦和專業為兩大原則,不宜重蹈兩岸經合會大而無當的困境。

  當前的兩岸關係,已經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越來越多兩岸有識之士,已經認知到換位思考的必要性。問題是,雙方目前既然無法突破“先正視中華民國現實”或“先確立兩岸終將統一”的統獨困局,難以大開大合達成歷史性妥協,創建出一勞永逸的“政治性第三主體”,不如先實事求是,把累積兩岸互信設想成一個不斷堆積木的搭建過程,從相對容易掌握、相對較少爭議的“功能性第三主體”的制度創建開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