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確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增長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4-12-16 08:56:12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歷屆會議中對經濟形勢判斷與下一步經濟政策出台所用專業術語最多、經濟政策含義也最明確的一次。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既得益於最高決策層對中國經濟運行生態日益精准的拿捏,也因為決策層與決策智囊結合中國國情,借鑒新經濟增長的有關理論,提出了中國這樣超級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框架下應有的增長邏輯。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正如經濟觀念是活的、有機的,且不局限於既有專業名詞或理論框架一樣,有關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分析判斷,是整體經濟學素養與經濟政策直覺能力不斷提高的最高決策層,在冷靜思考制約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約束條件的基礎上,鏡鑒國內外有關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先行經驗積累與前沿經濟學理論,對當下中國經濟所處模式形態的判斷,相關表述還在不斷調整和補充。因為,對經濟總量即將邁上10萬億美元台階的中國來說,儘管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內外收支均衡仍然是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但如何實現上述四大目標,顯然已經再不能簡單運用一般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了,甚至不能在經濟處於下行時期輕易再讓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走向前台了。2008年底啟動的那次一攬子刺激方案讓我們有了切膚之痛:即期效應即使非常明顯的宏觀政策,最多也只是刺激經濟增長的誘導因素,本身並非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而消化大規模經濟政策所用的周期與成本,往往會很長且大於刺激政策本身帶來的收益。所以,如果一種宏觀經濟政策的“卡爾多改進”不顯著甚至沒有,那就意味著就要思考下一步如何轉變經濟發展的邏輯了。

  文章表示,從2008年至今的7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工作任務來看,無論是2008年會議提出的五項工作內容,還是2012年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乃至今年會議提出的2015年五項主要工作任務,短期而言,中央都希望通過有效的經濟政策調整來實現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中長期來看,則希望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實現經濟再平衡,化解經濟面臨的系統性風險,進而尋找一種能使經濟保持持續活力的增長機制,將中國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本與出口驅動向主要依靠資本效率改進、研發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來驅動。但目標與現實距離不小,儘管6年來中國經濟在規模上連續突破了4萬億美元、5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7萬億美元、8萬億美元以及9萬億美元台階,但增長質量並未見同步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惡化趨勢。換句話說,如果不能按照有效經濟增長的基準對經濟結構展開換血式改革,如果貨幣政策依然還是在被動地應付,如果地方債的風險敞口持續擴大,如果金融市場主體的免疫力仍然不能有效提升,如果中國經濟繼續在低質低效高風險的不確定周期中運行,那麼即便經濟總量做大到15萬億美元乃至最終超越美國的經濟規模,本質上也還是既有經濟增長邏輯的延續而已。一旦風險管控失位,中國經濟極有可能面臨斷崖式硬著陸。

  換言之,中國經濟在既有增長框架下停留的時間越長,經濟戰略轉型的邊際成本就越大,還會加大經濟生態的脆弱性,提高系統性經濟風險爆發的概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