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適時降准的條件已經成熟

http://www.CRNTT.com   2014-12-19 09:48:35  


 
  金融面的另一個特點體現在利率上。自央行建立貸款基礎利率以後,商業銀行報出的貸款基礎利率從5.71%上升到了2014年4月份至6月中旬的5.77%,之後略微下降至5.76%,並維持到了11月21日。在央行宣布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之後,貸款基礎利率便降至5.51%。自2009年以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在央行基準利率之上上浮占比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儘管央行在2013年宣布放開貸款利率管理,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並沒有因為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而明顯下降,貸款利率上浮占比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還有所上升。2014年以來各月大部分上浮占比都保持在70%以上。上浮所占比例很高直接導致貸款加權利率也一直較高。2014年前三個季度的貸款加權利率分別為7.18%、6.96%和6.97%,雖然較2011年第三季度的8.06%下降了1個百分點左右,但較2009年前三季度的4.76%、4.98%、5.05%高出了2個百分點左右。

  利率水平總體較高也反映在各類債券的收益率曲線上。2014年以來,無論是不同期限的國債到期收益率,還是企業債券到期收益率雖略有下降,但總體高於2006年以來的均值水平。同時,無論是企業債券還是國債,自2009年以來,期限越短,收益率上升得越多。這直接導致了在債券收益率保持較高的同時,不同期限債券之間的利差也明顯收窄。2009年以來,10年國債和AAA企業債券與對應的1年期債券之間的利差總體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中國債券的收益率曲線越來越平坦化。

  金融運行中的第三個顯著特點是,國際收支的變動與央行資產擴張之間的聯繫已得到了極大的弱化。2014年1至10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達到2770多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額873.6多億美元,但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外匯占款並沒有相應地增加。2014年10月末,央行的外匯占款為272017.91億元,較2013年底的264270.04億元,增加不足8000億元。這表明,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人民幣國際化與“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正在極大地改變中國的貨幣供給機制與貨幣環境。

  總結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已經出現了幾個重要的新現象和新特點:(1)經濟增長率明顯下降,工業企業利潤保持合意增長;而在理論上,經濟增長率處於下行周期時,企業利潤也會隨之下降。(2)經濟增長率和投資增長率明顯下降,物價水平持續低位運行、就業勢頭良好。根據所謂菲利浦斯曲線,通脹率下降時,失業率往往會上升。中國通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新組合表明,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並不必然會因抑制通脹而帶來失業率的上升,或者因降低失業率而帶來相應的通脹。(3)貨幣流動性出現了趨勢性下降。由於M1主要由流通中現金與企業活期存款構成,它們是中國經濟最主要的交易媒介,因此,貨幣流動性的下降既可能反映了中國經濟交易效率上升,也可能是中國經濟交易活動下降的結果。但我們認為,將宏觀經濟指標結合起來看,原因更可能是前者。(4)經濟增長率明顯下降,物價水平持續低位運行,短期利率高企;債券的期限利差逐漸下降,債券收益率曲線平坦化。這一點與國外的情況恰恰相反。例如,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短期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長期債券收益率雖然也有下降,但長短期債券之間的利差在經濟下行周期中有所擴大。這正是伯南克在2011年採取扭轉操作,以短期國債置換長期國債的重要原因。(5)雖仍有大量貿易順差,但外匯儲備增長緩慢。我們認為,以上幾個新特點,是政府在經濟新常態下實施宏觀調控應當給予高度關注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