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兩岸和平發展,應自信堅定!

http://www.CRNTT.com   2015-02-20 00:06:24  


 
  (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促統”與“拒統”角力的關鍵期,更應堅定和平發展路線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自2006年前後正式確立以來,先後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和平發展路線剛剛形成至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前。主要面對的是陳水扁連任後日益緊張的台海局勢,以及由此引發的是反對與遏制“台獨”勢力及其活動的激烈鬥爭。在此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台獨”與“反獨”的角力。第二時期是2008年5月至2014年初。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大大減少,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軸也由“反獨”轉為發展與改善兩岸關係。在此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改善”與“反對改善”的角力。第三時期是2014年“反服貿運動”至今。兩岸關係經過幾年快速發展後,一些易做好做的部分已基本完成,兩岸關係發展正“由易到難”,開始觸及雙方核心利益,並越來越聚焦於“兩岸是否要走向統一”這一關鍵問題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由第一時期的“反獨”,經過第二時期的“改善”,邁向第三時期的“是否轉向統一”。此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促統”與“拒統”的角力。

  “促統”與“拒統”矛盾是兩岸關係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並於近幾年逐步突顯並成為主要矛盾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原因:

  一是歷史認知出現分隔。這是“促統”與“拒統”矛盾長期存在的歷史原因。自1895年被日本侵佔,島內民眾近代以來的歷史經歷與記憶與大陸出現明顯分隔,對所謂“皇民”、“兩蔣”、“共匪”、“國軍”等帶有歷史記號的稱呼有不同的認知和情感。特別是李登輝和陳水扁長達20年“去中國化”和“台獨”施政影響,更使島內相當多民眾長期以來對大陸存有偏見、誤解和敵視,擔心兩岸關係發展會損害其利益。

  二是政治關係定位不明。兩岸關係雖已步入和平發展階段,但由於馬英九當局對兩岸政治商談顧慮重重,再加上島內反對勢力及美日等國際勢力的牽制,致使島內社會至今尚未擺脫傳統冷戰思維的主導,對兩岸政治關係缺乏明確定位,無法區分大陸究竟是敵是友。這也是島內民眾雖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同時“台灣主體意識”甚至“分離意識”不斷上升的原因。

  三是經濟發展不均衡。近年來島內社會薪資停滯、貧富差距拉大,民眾相對剝奪感強烈。島內社會發展的“慢”、“冷”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快”、“熱”形成鮮明對比,使那些無法享有兩岸關係發展成果的島內民眾的“不滿、不安、不平衡”情緒強烈,並在民進黨等“台獨”勢力刻意誤導和煽動下,逐漸轉化為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焦慮、擔心、疑懼”心態。此外,還有國際民權運動興起的刺激,包括佔領華爾街、蘇格蘭公投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