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港式資本主義劣變 需積極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06-28 00:03:59  


 
  1841年初,英國佔領香港島,隨即宣佈將香港開放為自由港,實施以華律、華俗管治華人的政治政策和允許中外商船來港自由貿易、免繳稅費的經濟政策。此後,港英政府根據英國政府的指示,以拍賣土地(實際上是拍賣土地的長期使用權)和每年按照房地產物業價值或租值比例徵收差餉(實際相當於地租),作為自由港免徵貿易關稅之後的替代性財政收入,從而長期分享香港經濟發展造成土地及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巨大利益,構成最具英式自由港特色的土地批租制度。至今,港英政府遺留的這一治港政策仍然深刻影響回歸後特區政府的財政運作。

  不過,香港開埠後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土地及房地產都未能賣出好價錢,港英政府衹能從當時盛行的鴉片貿易等不道德貿易中抽取稅費,作為政府收入的主要財政來源。競投港英政府鴉片專賣,就成為19世紀四五十年代稱雄香港的第一代華商崛起之路。因參與英商鴉片貿易而與港英政府結緣的原廣東海盜首領盧亞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世紀50年代中後期起,因逃避戰亂而來到香港發展的廣東商人,逐漸開創出以香港為中外中轉貿易的樞紐,由經營中國內地土特產品出口貿易的南北行和經營美洲華僑商貨貿易的金山莊等編織的國際商業網絡。他們主要經營正當商品的遠洋貿易,促進先前依附英商鴉片貿易而畸形發展的香港華商朝著溝通中外正當貿易的方向發展。此外,這些新華商們還投資地產、金融、保險、航運和輕工業等行業,在分享香港自由經濟利益的過程中迅速壯大自身實力。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華商在按照地產物業徵收的差餉總額與繳納大戶人數兩方面均已超過外商,1881年,港府稅收的90%取自華人;在按季度繳納差餉達1000元以上的香港最大的19家業主當中,華商占17家,其餘是怡和洋行等西商。這表明,華商已經取代西商而成為香港最大的業主,在當時香港首富的排行中佔有大多數的席位。顯然,與西方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國際正當商品貿易接軌,迅速造就足以比肩西商的香港新華商。

  香港新華商群體的崛起,帶動香港華人社會的觀念出現與內地傳統觀念不一樣的重大變化:一是重商崇利。率先拋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觀念,不願學儒家經典,更願學英文和西方近代知識,以便投入中外“商戰”。二是以財富多寡論尊卑。將富商公認為華人領袖以及華人社會與港英政府溝通的中介,富商組建的各種華人社團成為公開整合華人的合法組織;作為華人民間秘密結社的三合會衹能處於潛伏形態,不可能像在內地般發起大規模抗爭。三是構成華人社會核心層的富商和精英知識分子一般通曉中、英文,在英國和中國的博弈中腳踏兩隻船,以謀取自身利益或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們既認同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管治,又保留根在中國的民族觀念;既爭取中國政府的庇護,又對晚清與民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心生不滿。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因此引入西方政治社會學說,率先宣導變革中國的活動。依託華人社會觀念的重大變化,憑藉自由港貫通中西的文化薰陶,近代香港因而造就王韜、何啟、胡禮垣等中國早期維新思想家和孫中山等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們在香港相繼點燃的維新與革命的火焰,也有港式資本主義引發華人社會觀念更新的映襯與鋪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