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港式資本主義劣變 需積極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06-28 00:03:59  


 
  基於全力追逐房地產業暴利、不願在本港投資新興產業的保守落後性,當今港式資本主義已經實現少數房地產業豪富家族對本地市場的基本壟斷,香港經濟形成對外貿易自由,本地市場卻受制於壟斷資本的困局。豪富家族擁有龐大的土地儲備,主導全港房地產業,在此基礎上還投資乃至控制本港公共事業,如公共交通、電訊、能源、電氣、超市等行業。房地產商之間形成彼此默契的卡特爾聯盟,共同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和行業集中度,打擊新興或外來的競爭者。港人衣食住行等開支幾乎都落入香港首富之手,港人因此戲謔香港是“李家城”。

  華商富豪壟斷經濟的結果,導致香港成為世界發達經濟體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2017年6月,特區政府統計處五年一度地公佈反映貧富收入的基尼係數(香港稱作堅尼係數):2016年香港基尼係數上升到0.539,達到45年來的新高點,高於因貧富懸殊而動亂不已的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2017年全港貧窮人口達137.7萬人,貧窮率占全港人口730萬人的20.1%;即使政府以綜援、長者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恒常現金政策補貼,在計算口徑上將貧窮人口減至101萬人,貧窮率減至14.7%,當年全港貧窮人口仍然從2012年起連續5年超過100萬人。2019年,全港貧窮人口增加到149.1萬人,貧窮率上升到21.4%,貧窮人口創2009年以來11年來的新高,貧窮率創2010年以來新高。縱使政府投放各種補貼,當年貧窮人口仍超過109.8萬人,貧窮率高達15.8%,表明香港貧窮狀況進一步惡化。

  更有甚者,港商豪富在21世紀初實現對本港市場的基本壟斷,窒礙20世紀下半期一直存在的勞工階層努力拼搏便可改變貧窮宿命的向上流動空間,致使香港大中學生的多數人面臨畢業後難以自立而成為新貧窮人口的困境。剛就業的年輕人月薪約一、兩萬港元,扣除房租、伙食之後所餘無幾,即使困窘,也不夠資格領取政府福利救濟金。多數青年學生走出校門甚至未出校門,便要與貧窮為伍。前途無望,內心不忿,“攬炒(同歸於盡)”之心,油然而生。要化解年青一代的過激積怨,還需要對症下藥,開出消解港式資本主義激化貧富懸殊的治本良方。

  在房地產業富豪壟斷本港市場的過程中,特區政府疏於防範,舉止失誤,遂使壟斷暢通無阻。2006年2月,特區政府取消港英政府自1915年起一直開徵的遺產稅。該項遺產稅向來對750萬元以上的財產繼承開徵,最高稅率為15%。取消此稅種,不僅削弱特區政府據以紓解民困的能力,而且保障豪富家族的世代傳承,固化貧富懸殊。2014年,瑞士銀行和研究機構Wealth-X發表《2014年世界超級財富報告》,指出香港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共有3335人,合計擁有全港接近60%的財富;其中45%即將近一半的富豪全靠繼承家族資產致富。香港富豪受惠於特區政府取消的遺產稅,特區政府卻招致社會輿論對官商勾結的抨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