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兩岸命運共同體內涵、阻礙與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1-07-28 00:06:28  


 
  三、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主要路徑

  儘管存在一些阻礙因素,但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相關工作仍需要加快開展與落實。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亦是一個長期性過程。筆者認為其主要的構建路徑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一)通過融合發展擴大兩岸社會的同質性

  大陸正積極推動兩岸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例如中央已出台“31條惠台措施”、“26條惠台措施”,各省市也紛紛出台地方性的惠台措施,這些措施將對兩岸擴大交流合作規模,拓展交流合作領域,吸引台灣人才與青年學生來陸產生積極影響。大陸已經向台灣同胞發放《台灣居民居住證》,儘量消除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的身份差異,給予兩岸民眾同等國民待遇。福建平潭正在進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試點,致力於打造“兩岸共同家園”,為台企投資與台胞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融合發展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社會融合發展將吸引更多台灣同胞來大陸交流、工作、定居,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台灣同胞能夠深度融入大陸的社會生活。至少在社會生活領域,在大陸的台灣同胞可以縮小與大陸同胞的差異性,而擴大同質性。但在社會生活領域擴大兩岸的同質性僅是基礎性工作。台胞在大陸居住期間,如何縮小其在文化認同乃至民族認同方面與大陸同胞的差異性,應是大陸接下來的研究與工作重點。

  (二)發揮網絡媒介的作用,增進兩岸民眾的互相瞭解

  當前蔡英文當局大力進行“去中國化”操作,使得兩岸的融合發展袛能由大陸單向推進,且覆蓋的範圍僅限於大陸。對台灣島內的民眾施加影響,則需要重視網絡新媒體的力量,“數字文化產業有效打破了兩岸民間交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顛覆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的方式,培養了兩岸民眾嶄新的共同生活經驗,實現了兩岸民眾的價值共享,體現了兩岸民眾在經濟和文化兩個領域上的融合發展”。⑦

  台灣二千餘萬民眾中從未到過大陸的仍占多數,他們對於大陸缺乏基本的瞭解,甚至懷有種種偏見。多數大陸民眾實際上也缺乏對於台灣歷史與現實的必要瞭解,對於台灣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網絡媒介擁有巨大的傳播效力,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增進兩岸之間的相互瞭解。兩岸民眾在增進相互間瞭解的基礎上,更可以開展文化的交流、認同的爭論乃至政治問題的理想討論。尤其對於兩岸的青年群體來說,網絡媒介更為重要。例如大陸青年群體中正在流行的“漢服熱”、“國風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再發現,如能通過網絡渠道向台灣傳播,與台灣青年交流,必定也會在台灣青年中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共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