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從阿富汗看國際關係格局三維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0:03:30  


 
  最後,阿富汗局勢如何影響周邊地區的戰略態勢進而影響國際關係格局?中國如何與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友好相處?塔利班能否遵守諾言,切割與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關係,嚴防阿富汗成為威脅周邊地區的跳板?塔利班要求參加“一帶一路”並說中國是其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中國如何回應?

  這些問題不好回答。目前深受互聯網的影響,我們觀察問題往往是單向度和扁平化的,因而難以觸及事物的本質。正確的姿態是,觀察國際關係格局應該是多維度和立體化的,這樣才能從多個側面接觸事物的本體,尋求正確的答案。本文嘗試從地緣政治、經濟全球化和意識形態鬥爭這三個維度分析阿富汗局勢帶來的國際關係格局變化,為讀者呈現自己的近期思考。

  一、陸權與海權的地緣政治二元性

  威斯伐利亞體系形成後,民族國家成為國際關係的主體,而地緣政治也是民族國家制訂對外政策的主要出發點。①儘管當前國際關係維度的增多,核武器、氣候變化甚至全球公共衛生也出現在外交政策的議事日程中,但基於地緣政治的權力獲取仍然是各國對外政策的優先目標。縱觀歷史,地緣政治權力的追逐無外乎兩種方式,戰爭和商業。戰爭是一個國家通過對異族的血腥征服,割讓土地,掠奪財富,進而增加本國的勢力範圍。商業則是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上採取重商主義方式,通過賣多買少獲得貿易順差,增加本國的貴重金屬的儲備。②

  二戰結束後,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是美蘇及其兩大陣營的對壘,意識形態超越地緣政治成為主要國家對外政策優先考慮的因素。冷戰終結後,國際關係格局從兩極轉向一超多極,美國依然一家獨大,而中國意外地成為世界老二。中國在地理上屬於海陸兼備的國家,西部深入歐亞大陸腹部,東部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與韓國、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隔海相望。因此,地緣政治中陸權和海權的二元性在中國地理政治環境中表現得十分鮮明。“一帶一路”倡議也體現了這種二元性。

  中國西部的大周邊是世界能源的中心地帶,中東和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這些產油國家的油氣開採與運輸決定著世界能源市場走向。儘管後冷戰時代,各國的地緣政治博弈方式比較文明,但通過戰爭掠奪石油資源的事件時有發生。中國則是通過商業文明方式,按照國際慣例與產油國家開展貿易往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以及海灣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並把這種經貿關係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

  阿富汗是中國西部鄰國,兩國的邊境線不過90公里。若以油氣資源為導向的現代地緣政治博弈而論,阿富汗對於中國不具有戰略意義。但在歷史上,阿富汗幾度遭受強大的帝國征服。實際上,這些帝國入侵阿富汗最初的動機並非是典型的地緣政治考慮,而是其他考慮。大英帝國征服阿富汗是為了爭奪中亞市場,而阿富汗處於英屬印度通向中亞地區的必經之路。蘇聯征服阿富汗是勃列日涅夫等“三駕馬車”聽信了克格勃的情報,把阿富汗西南地區的騷亂看成是美國煽動的“反革命”暴亂,其實是阿富汗偏遠地區的少量穆斯林受到伊朗革命鼓舞而舉事。於是蘇軍輕率地、倉促地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帝國墳場。③美國舉兵阿富汗,純粹是顯示超級大國的霸氣,主要是“911”恐襲事件後報復“基地組織”及其庇護者塔利班。按理美國推翻了塔利班、殺死本·拉登後已經完成了戰爭使命可以從阿富汗撤離,但為何還呆了20年,並耗費了2.26萬億美元?這從地緣政治的陸權邏輯是解釋不通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