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從阿富汗看國際關係格局三維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0:03:30  


 
  然而,地緣政治的海權邏輯卻在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博弈中得到了詮釋。美國控制世界有兩根權杖,一根是海洋霸權;另一根是美元霸權。美國海上霸權是二戰中通過擊敗日本、占領日本而獲得的,後與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簽訂安全條約,在東亞地區形成環狀形的安全防禦鏈條,主要針對中蘇的共產主義擴張。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是基於這一邏輯而發生的兩大陣營代理人戰爭。中國建國初期不具備海上較量的實力,因而擱置了登陸台灣島的計劃。中國海軍沒有打過現代化的海戰,僅僅是解放一江山島、大陳島和收復西沙等小規模戰役。中國海權意識的覺醒是在改革開放年代。當時有些學者疾呼維護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權益。④

  台灣本來沒有包括在美國的反共防禦鏈條以內。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介入台灣事務,簽訂美台安全防禦條約。中美恢復邦交關係後,美國將注意力轉向大陸,因為美國希望利用中國牽制蘇聯。20世紀末國際關係格局發生兩個大事件,一個是蘇聯東歐集團突然解體並轉型,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發生了地緣政治板塊的碰撞。另一個是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尤其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整體經濟實力很快超過其他大國位居世界第二。強大的中國也開始表現出強烈的維護海洋權益的傾向,如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南海人工造島等。這就似乎觸動了美國的蛋糕。美國在大戰略設計中,把亞太地區作為主要戰略區域,祇不過競爭對手沒有確定,當時中美還處於反恐合作關係中,所以美國在海峽兩岸關係上採取模糊的策略。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由台海兩岸的人民自己決定台灣的去向,但不能使用武力。對於中國和平統一的方針,美國基本上默認。

  可是,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台灣的戰略價值在美國決策層那裡凸顯出來。一是從海權角度看,台灣是防守第一島鏈的重要節點,失去台灣,解放軍就能輕易穿越宮古海峽和巴士海峽,突破第一島鏈,指向第二島鏈,威脅到西太平洋的美軍基地。二是芯片供應鏈。拜登明確宣布從阿富汗撤軍的目的就是要轉移力量到亞太地區,以對付中國的經濟競合。當今世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就是高科技領域,而芯片研製則是這一領域的王冠。台灣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研製能力。美國的大部分芯片也外包給台灣等東亞地區生產。一旦發生台海戰爭,美國製造業的心臟將會遭受嚴重打擊。因此,美國提升台灣的戰略地位絕不僅是冷戰思維的延續,而是因應現實狀況做出的戰略選擇。簡言之,在這樣的戰略思維下,台灣已經成為美國核心利益的組成部分。形成這個格局不是地緣政治思維使然,而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

  二、美元治下的經濟全球化現象

  根據百度百科引用IMF的解釋,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這一過程起始於18-19世紀。由於勞動分工和機器生產的運用,資本主義開始越過西歐邊界向全世界擴張。《共產黨宣言》對經濟全球化有過經典的描述:“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進入20世紀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依然不可逆轉。二戰結束後,美國從實力地位出發,設計了戰後重建的世界藍圖,這就是以美元霸權為核心的國際金融秩序,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的邏輯與英國不同,與德日兩國更不同。大英帝國是通過殖民將本國產品輸出到全世界,形成世界市場。英國利用大工業的優勢,通過自由貿易的方式傾銷商品、積聚國民財富。德日兩國則是通過帝國式的征服,發動戰爭,占領和吞並他國領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