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古絲綢之路經驗對一帶一路的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22-02-20 00:04:28  


 
  四、古代絲綢之路對“一帶一路”的啟示

  (一)短期集中力量,打造樣板區域

  古代絲綢之路的通達範圍有限,主要是因為生產力不發達,交通物流和信息傳輸成本高昂。隨著科技發展,通訊技術和交通設施的改善進步,使得通達全球不再是難事。但國家間距離的遠近,仍然是物流成本和時間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回顧後發崛起大國的歷程來看,無論是美國的門羅主義、德國的大陸政策還是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崛起國在早期階段都不約而同主要將精力集中於周邊區域。這是因為崛起國在整體實力尚且有限的情況下,貿然嘗試全球範圍的影響投射會得不償失。德意志帝國拋棄俾斯麥政策,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都遭遇了毀滅性打擊。而堅持經營美洲,避免深度介入舊大陸事務的美國則在兩次世界大戰後一躍成為了霸權國。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現實實踐,與以往崛起國的國際戰略有所區別。但在推進策略上,仍有必要藉鑒過去的歷史經驗。這是因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民族國家的基本原則仍然沒有改變的前提下,任何國際性倡議或戰略仍主要通過國家這一實體實現落地。筆者認為“一帶一路”的推進應避免四處開花,在短期之內集中精力,著重推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樞紐節點,即中亞和東南亞的發展。一方面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另一方面也是向目前的霸權國表明中國並沒有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全面競爭的意圖。

  中亞國家普遍人口密度低,環境較為惡劣。但其地理位置處於世界島的中心區域,長期以來在地緣政治學中被高度重視。同時中亞資源豐富,與中國有很好的產業互補優勢。東南亞國家人口稠密,交通便捷,近年來被一些國際資本視為中國製造業轉移的首選地。與其讓西方資本從難以避免的製造業轉移中獲利,不如主動出擊,讓中資成為東南亞新興製造業的生力軍。中亞和東南亞國家大多發展水平低,也經常出現政局不穩,不少國家是西方模式治理下的“失敗國家”。如果中國能集中精力幫助幾個較為落後的國家,藉鑒中國發展經驗,取得顯著發展成果,對於“一帶一路”的全面推行,和中國理念、中國模式的推廣都大有裨益。

  從具體實施策略來看,同樣以中歐班列為例。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以來,由於中國疫情控制得當,出口取得了近年來少有的佳績,中歐班列因此獲益得以迅猛增長。在此背景下中歐班列的東西向不平衡的空載問題卻仍難以得到解決。主要是歐洲發出的貨物過少,造成了西向東的空車在邊境的大擁堵。〔24〕筆者認為應充分認識到鐵路實際上是一種“鋼鐵駝隊”,其核心競爭優勢不是點對點的終點運輸,而是沿途的節點貿易。鐵路在時效性不如空運,經濟性不如海運的情況下,沿途貿易卻可以大進大出,這是其他貨運方式不能做到的。這也恰恰與古代絲綢之路的運行模式不謀而合。中國應著重推進與中途節點,甚至是中途節點間的貿易。目前中歐班列不接受起終點都在國外的訂單,正是在大量政府補貼情況下的必然結果。〔25〕這充分反映出在非競爭情況下所實現的成績是非市場化導向的,不符合客觀市場規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